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博平县

博平县

①西汉置,属东郡。治所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北肖王庄乡西南王菜瓜村西二里。三国魏属平原国。北魏属平原郡。隋属清河郡。唐贞观十七年(643) 省入聊城县,天授二年 (691) 复置,属博州。北宋景祐四年 (1037) 徙治宽河镇 (今茌平县西博平镇)。元属东昌路。明、清属东昌府。民国初属山东东临道。1925年属东昌道。1928年直属山东省。1956年撤销,并入茌平县。

②北魏改博县置,为泰山郡治。治所即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三十里旧县。北齐为东平郡治。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改名汶阳县。

③南朝宋侨置,属魏郡。治所在今山东章丘市东北博平。北魏属东魏郡。北齐省。


(1)古县名。(1)南朝宋置,治今山东省章丘市东。北齐省。(2)北魏以博县改置,治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旧县镇,属泰山郡。北齐为东平郡治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改名汶阳县。(2)古旧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北,属东郡。三国魏、晋属平原郡、国。北魏、北周属平原郡。隋开皇中属博州,大业初属清河郡。唐属博州,贞观十七年(643年)省入聊城县,天授二年(691年)复置。北宋景祐四年(1037年)徙治宽河镇,即今茌平县西博平镇。元属东昌路。明、清属东昌府。原属山东省,1949年改隶平原省,1952年复属山东省。1956年并入茌平县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宁山

    在今山东宁阳县北十八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2宁阳县“云山”条下:“县北二十里有伏山,一名佛山。其南有小山,谓之宁山。”

  • 苑乡县

    十六国后赵置,属广平郡。治所在今河北任县东北十八里。北魏废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5任县:苑乡城 “本汉南䜌县地, 后为闲厩之所, 谓之苑乡”。古县名。十六国后赵置,治今河北省任县东北。属襄

  • 石坑山

    在今广东阳东县西北石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阳江县:石坑山在“县西北六十里。数峰相接,瑶居其中,接阳春县界,恃为藩翰”。

  • 双溪镇

    ①北宋置,属壁山县。在今四川璧山县西。②即今浙江余杭市西一百三十六里双溪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0:双溪镇“即双溪合流处也。自独松而南,此为要路”。③即今福建屏南县东北双溪镇。清雍正十二年(1734)置屏

  • 朔龙山

    即化龙山。在今四川内江市西二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7内江县: 化龙山,“ 《志》 云: 在县西二里。山极幽胜。一名朔龙山”。

  • 乌河

    ①在今山西盂县西。源于阳曲县东南,北流至盂县西北入滹沱河。《清一统志·平定州》 称,“唐乌河县以此名”。②亦名时水、耏水。源出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大武镇矮槐树庄东,北流入小清河。《水经·淄水注》:“时水

  • 太义镇

    即今山西长治县南太义村。清乾隆二十七年(1762)移同知驻此。古镇名。在今山西省长治市南。清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移同知驻此。

  • 和硕特南左翼后 (後) 旗

    清雍正三年 (1725)置,属和硕特部。在今青海共和县及青海湖南岸石乃亥一带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南左翼后旗: “牧地在大通河南岸,青海正北。东至吉噶素台鄂兰布拉克,南至和洛海,西至布都克图乌兰和硕,

  • 大石河

    在今北京市房山区境,为拒马河支流。清《日下旧闻考》卷130:“大石河自宛平柳林入房山境长草村,东南归琉璃河。”

  • 欢庵镇

    在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南四十四里欢庵。昔有欢庵庙,故名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:奉贤县西有“欢庵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