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江县
明弘治七年(1494)改思印江长官司置,属思南府。治所即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。民国初属贵州镇远道。1923年直属贵州省。1986年改设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。清爱必达《黔南识略》卷16:印江县“思邛江在城南,源出府属朗溪司,北流入水德江。后讹邛为印, 遂以名县”。按, 古僮语“思”意为“溪”, 思印江即印江。县以印江为名。
古旧县名。明弘治七年(1494年)改思印江长官司置,治今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岭镇。属思南府。1986年撤销,改设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。
明弘治七年(1494)改思印江长官司置,属思南府。治所即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。民国初属贵州镇远道。1923年直属贵州省。1986年改设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。清爱必达《黔南识略》卷16:印江县“思邛江在城南,源出府属朗溪司,北流入水德江。后讹邛为印, 遂以名县”。按, 古僮语“思”意为“溪”, 思印江即印江。县以印江为名。
古旧县名。明弘治七年(1494年)改思印江长官司置,治今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岭镇。属思南府。1986年撤销,改设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。
1914年改孝义县置,属陕西关中道。治所即今陕西柞水县。1928年直属陕西省。在陕西省南部。面积 2322 平方千米。人口15.5万。辖10镇、6乡。县人民政府驻乾佑镇。武周万岁通天元年(696年)析
①在今江西新干县南赣江东。南朝梁太平二年 (557),萧勃将欧阳頠为陈霸先将周文育所攻,自苦竹滩退入泥溪,即此。②在今四川屏山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3马湖府屏山县: 泥溪在 “府西二里。源出叙州府宜
亦名赤城山。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三十里。东晋常璩 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 江原县 “有青城山”。唐代为剑南道四大名山之一。《元和志》 卷31青城县: 青城山 “在县西北三十二里。《仙经》 云:此是第五洞
即今四川东部之大宁河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“江水又东,巫溪水注之。溪水导源梁州晋兴郡之宣汉县东,又南径建平郡泰昌县南,又径北井县西,东转历其县北。水南有盐井。……盐水下通巫溪,溪水是兼盐水之称矣。溪水又
①在今吉林长春市西南郊。1934年3月1日晨,溥仪身着乾隆皇帝穿过的龙袍曾在此举行登极伪满皇帝的祭天典礼。②在今安徽贵池市西郊。唐杜牧《清明诗》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
①在今湖南永州市西三里。中有小泉,经愚溪入潇水。唐柳宗元有 《钴鉧潭记》: “钴鉧潭在西山西,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,抵山石,屈折东流,……旁广而中深……其清而平者,且十亩,有树环焉,有泉悬焉。”②在今广
即巫山。在今四川东部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江水径新崩滩,“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”。光绪《巫山县志》卷6:大巫山“一名大丹山。县东三十里”。
亦名金盘山。在今四川大竹县东北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大竹县:东北“金盘山亦名仙门山。仙门水自月城山发源……西南流入邻水”。
①秦置,属河内郡。治所即今河南获嘉县。西晋属汲郡。北魏孝昌中改为南修武县。②北齐天保七年 (556) 置,属汲郡。治所在西修武城 (即今河南修武县)。北周属修武郡。隋属河内郡,大业十年 (614) 移
青又作蜻。即今青蛉河。在云南大姚县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青蛉县注: “应劭曰: 青岭水出西,东入江也。” 《水经·若水注》: “水出青蛉县西,东径其县下,县以氏焉。” 《隋书·史万岁传》:开皇间,南宁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