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双溪

双溪

①即今浙江遂昌县西之前、后溪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遂昌县:双溪“在县治南。其源一出县西北之大楼岩,引流而东谓之金溪;一出县西北七十里之湖山, 亦谓之湖溪, 群山之水皆汇入焉,萦洄荡漾,恍若江湖,经县东南一里碧澜桥始合为一”。

②在今浙江嘉兴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1嘉兴府:双溪“在府东十里。松江漕舟由嘉善县达于双溪,又西北合于运河”。《清一统志·嘉兴府一》:双溪,“以其近汉塘、魏塘,故名”。

③瓯江支流。指今浙江武义县西南宣平港上游之午溪及其支流东溪、西溪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宣平县:双溪在“县(治今柳城镇)南一里”。《清一统志·处州府》:双溪“其上流有二源,一出竹��岭,东流至县西栗山之南,谓之午溪;一出砻硿山,东南流至栗山之西,谓之申溪。二溪合流曰双溪”。

④在今浙江余杭市西一百三十六里。《清一统志·杭州府一》:双溪“有二源,一出天目山,一出高陆山, 至双桥合流, 又东入径山港,达于苕溪”。

⑤即今浙江临安县西、昌化溪在昌化镇南的一段河道。宋《咸淳临安志》卷36昌化县:“双溪在县(今昌化镇)前一百步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90昌化县:县境之水“东经县治前,溪中有洲,水分南北,因曰双溪”。

⑥在今浙江淳安县西南。宋《景定严州续志》卷8遂安县:双溪“自歙山发源,东至三渡,与邑境诸小涧合,又东至于县,又东入于武强溪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0遂安县:双溪“源出歙县界之石岭,分为二流,既而复合”,故名。1960年后,径入千岛湖。

⑦在今福建永泰县西三里越峰山下。《清一统志·福州府一》:双溪“有二派,一出县西南山中者曰洑口溪,亦曰南溪;一出县西北十七里瑞峰山者曰漈溪,亦曰西溪,合流为双溪,会流入大樟溪,为泽苗江”。

⑧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北四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7崇安县:双溪“源亦出分水岭,流经此,达于西溪”。

⑨在今福建南靖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南靖县:双溪在“县治前。一曰大溪,出县西南平和县界,入县境,与诸溪合,至县前;一曰小溪,出西北龙岩县界,经县北,亦与诸溪合流,至县前合大溪,东流出峡口,入龙溪县界,即南溪上源也”。

⑩即今江西靖安县西北潦水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4南昌府靖安县:双溪“源出宁州之毛竹山,东北流入县界,分二支,复合流而绕县前,又东北出安义县界,汇奉新江诸水注于修水”。

(11)在今广东饶平县西。《清一统志·潮州府》:双溪“在饶平县西五十里平溪村。《旧志》,一曰漳溪,源出青嶂洞山,东流四十里与黄冈溪合;一曰秋溪,在县西龙眼城,中有石龟潭,合小江溪入海”。

(12)在今广东雷州市东南南渡河口南岸。清光绪《广东舆地全图》海康县图:双溪炮台设此。

(13)今四川荣县北旭水河(荣县河)上源之一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60荣州:双溪“城之北三里许。高城山下有双溪,一从西来,其水浊;一从东来,其水清,会于此。又西别流绕州衙之后,绕城出东南隅。州城之东北又一水,自赖镰坝东入鲲化桥,与前双流水合流而南,出公井镇入富顺监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双溪岭

    在今福建上杭县北双溪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8汀州府上杭县:双溪岭“在县北四十里。有二小溪环绕其下,与长汀县分界”,故名。

  • 海林支线

    从黑龙江省牡丹江附近的敖头经火龙沟(今海林市西南) 至长汀。长44公里。为中东铁路支线。日伪于1935—1942年修筑。今称火龙沟支线。

  • 方村

    即今贵州荔波县西北方村乡。清有县丞驻此。民国时改置县佐。

  • 云门堰

    在今四川安县东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龙安县:“东南二十三里有云门堰,决茶川水溉田,贞观元年筑。”

  • 蒲河城

    明蒲河中左千户所城。即今辽宁沈阳市东北蒲河镇。明 《全辽志》 卷1沈阳中卫: “蒲河城,城北四十里,正统二年建。”

  • 清镇城

    即清海镇、清海军城。在今新疆沙湾县东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咸通七年 (866) 二月,“归义节度张义潮奏: 北庭回鹘固俊克西州、北庭、轮台、清镇等城”。胡三省注: “北庭都护府西七百里有清海镇。”

  • 卢番蛮夷长官司

    元置,属八番顺元宣慰司。治所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北。明洪武六年(1373)并入卢番长官司。

  • 南定州

    ①南朝梁改定州置,治所在郁林郡布山县(今广西桂平县西南古城)。隋开皇九年 (589) 平陈后改为尹州。②东魏改定州置,治所在蒙笼城 (今湖北麻城市东北)。北周改为亭州。(1)南朝梁置,治蒙茏城(今湖北

  • 九女集

    即今山东成武县西南九女乡。清乾隆《曹州府志》卷1《成武县图》:西南有九女墓。集因九女墓为名。道光《城武县志》卷1:九女集在“县西十五里”。

  • 同心山

    在今四川富顺县东。《寰宇记》卷88富顺监:“同心山在城东五里。”《舆地纪胜》卷167富顺监:同心山,“《图经》:在监东七里。尖峰上有古木一株,迥然众山中。元祐、绍圣间,邦人吕霆、吕造读书其上,俱以文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