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叠彩山

叠彩山

又名桂山、北山、越王山、四望山、风洞山。即今广西桂林市区东北漓江西岸叠彩山。唐元晦《叠彩山记》 云: “山之石纹横布,彩翠相同,若叠彩然,故以为名。” 明崇祯十年 (1637) 徐霞客游此,《徐霞客游记·粤西游日记一》 谓: 叠彩山 “山踞省城东北隅,山门当两峰间,乱石层叠错立,如浪痕腾涌,花萼攒簇,令人目眩,所谓叠彩也”。今山上多唐、宋石刻。


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区偏北,为市内风景荟萃之地。相传山多桂树,又称桂山。又因山上有特异的风洞,也叫风洞山。包括四望山、于越山和仙鹤、明月两峰。山层横断,如重重相叠的彩缎,故名。为唐代桂管观察使、诗人元晦开拓。山麓建圣寿寺、流杯亭,山上筑越亭、齐云亭、销忧亭、景风阁、茅斋等,建筑均已无存。建国后进行修整,修建于越阁、叠彩楼、仰止堂、一拳亭、叠彩亭、望江亭、拿云亭等,重新栽植桂树。山南麓有登山古道,登于越阁瞭望漓江景色,历历在目。风洞是叠彩山最奇特之处,南北对穿,仅能过人,前后开敞如厅,前名叠彩岩,后名北牖洞,四季特有清风,清幽别致。叠彩楼四面开敞,绿阴覆盖,明月峰顶,景色迷人。据志书载,五代时,楚王马殷曾建台于此,故名马王台。伫立峰顶,俯瞰全城,山水之美,尽收眼底,古人所谓“江山会景处”即指此。山上有石刻二百三十多件,著名的有唐元晦的《叠彩山记》和《四望山记》,宋朱晞颜的《访叠彩岩》诗,明刘台的《叠彩山》诗,清袁枚的《游风洞登高望仙鹤明月诸峰》诗、李秉绶的兰竹画、瞿式耜和张同敞的成仁碑以及《浩气吟》,还有宋代摩崖造像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芜城

    汉广陵城的别称。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之蜀冈。秦、汉于此置广陵县,汉为广陵国治。晋以后因竟陵王诞之乱,城邑荒芜,故曰芜城。南朝宋鲍照有《芜城赋》,注:“登广陵故城”而作。在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蜀岗上。即秦汉

  • 留智庙镇

    即今河北景县南留智庙乡。《清一统志·河间府二》: 留智社 “在景州南三十里。元蓨尹吕思城尝行田至此,劝化社民”。在河北省景县南部。面积83平方千米。人口3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留智庙,人口2660。该村

  • 平夷川

    在今云南南华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6镇南州:平夷川在“州西三十里。源出众山中,经州城西,东南流,至府城西而入龙川江”。

  • 侯兆川

    一作侯赵川。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北三十里。《宋史·岳飞传》: 南宋建炎元年 (1127),岳飞击败金兵,“翌日,战侯兆川,身被十余创,士皆死战,又败之”。又作侯赵川。在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北。四周重山若廓,当

  • 青林垭

    在今湖北兴山县东北。《清史稿· 地理志》 兴山县: “有关口垭、青林垭、猫儿关诸隘。” 民国 《湖北通志》 卷 36 兴山县: 青林垭,“ 《县志》: 在城东六十里。有右司把总驻防。康熙十二年,吴三桂

  • 仙茅山

    在今福建罗源县东北十里。明王应山《闽都记》卷32罗源县:仙茅山“在徐公里。两山相连,曰大茅、小茅。大而高峻,嘉树繁茂。相传徐登尝采茅根于此”,故名。

  • 五人墓

    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北虎丘山麓山塘街。是颜佩韦、杨念如、马杰、沈扬和周文元五义士的合葬墓。明天启时苏州巡抚毛一鹭依仗太监魏忠贤的权势,为非作歹,激起公愤。颜佩韦等五人奋起斗争,直至慷慨就义。苏州百姓拆毁魏

  • 临清郡

    ①东魏武定八年 (549) 改盱眙郡置,治所在下相县 (今江苏宿迁市西南古城)。寻废。②西魏恭帝三年 (556) 改宁巴郡置,为迁州治。治所在石鼓县 (今四川宣汉县西南东林乡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宣汉县西

  • 仓头镇

    ①即今江苏句容县北仓头村。南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16:“仓头市在句容县仁信乡,去城九十里。”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句容县图:北有仓头。民国《江苏六十一县志》:句容县北有“仓头镇”。②即今安徽无为县东北仓

  • 南澳镇

    即今广东南澳县东北深澳镇。《清一统志·潮州府》: 南澳镇 “在饶平县东南一百六十里海中南澳山上。明万历四年筑三城,一在深水澳,一在云盖寺,一在龙眼沙,互相联络,设副总兵驻守。本朝康熙十八年改设总兵官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