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川水
亦名和水、始阳河。即今四川天全县南之天全河。《寰宇记》 卷77荣经县: 和川水 “在县北九十里,从罗绳岩古蛮州东流来”。《清一统志 ·雅州府一》: 和川水,“ 《旧志》: 水在司治前。源出蛮界,东流入雅州。石壁参天,上有多功坝,亦名多功河”。
亦名和水、始阳河。即今四川天全县南之天全河。《寰宇记》 卷77荣经县: 和川水 “在县北九十里,从罗绳岩古蛮州东流来”。《清一统志 ·雅州府一》: 和川水,“ 《旧志》: 水在司治前。源出蛮界,东流入雅州。石壁参天,上有多功坝,亦名多功河”。
①在今贵州龙里县东。《明史·贵州土司传》:天启二年(1622),安邦彦进围贵阳,巡抚王三善赴救,“三日抵龙头营,屡败贼兵,遂夺龙里”。②在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铜仁府》:龙头营“明万历
在今河南郑州市东南郊。该地发现商代前期文化遗址。
或称不剌、怕剌、普剌。宋、金时为西辽属地。在今新疆博乐市附近。元刘郁《西使记》:“西南行过孛罗城,所种皆麦稻。……城居肆囿间错,土屋窗户皆琉璃。”元属察合台汗国。见刘郁《西使记》。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
在今贵州桐梓县西北夜郎乡。《明史·刘綎传》: 万历二十八年 (1600) 讨杨应龙叛乱,四川总兵刘綎逾夜郎旧城,直抵娄山关。在今贵州省桐梓县西北夜郎坝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征播之役,四川总兵刘
又名遗遗之门、扦关。战国赵地。在今陕西榆林市西北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 惠文王十六年 (前250),苏厉为齐遗赵王书云,“秦之上郡近挺关,至于榆中者千五百里”。即此。即“遗遗之门”。
即温闷峒。北宋置,即今广西靖西县东南湖润镇。元废。又称温闷峒。北宋置,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东南湖润。元废。
在今河北武强县北十五里小营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4武强县:小营“在县(今县西南旧武强镇)东北三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金末蒙古掠河间,金人拒之,屯营于此”。村名。在北京市大兴区西北部。属黄村镇。人口 2120
在今山西朔州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4马邑县: 佳吉寨 “ 《志》 云,在太和岭北口西山上”。即此。
在今福建罗源县东北十里。明王应山《闽都记》卷32罗源县:仙茅山“在徐公里。两山相连,曰大茅、小茅。大而高峻,嘉树繁茂。相传徐登尝采茅根于此”,故名。
在今辽宁朝阳市东大街。始建于清乾隆九年 (1744)。清 《塔子沟纪略》 卷7: 三座塔关帝庙 “铺民曾玉蕃、孟世威等三十余人籍隶山西,在塔贸易,于乾隆九年间立会捐资建关帝庙于三座塔城内东塔之右。盖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