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和林

和林

哈剌和林的简称。突厥语 “黑砾石” 之意。为蒙古国国都。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 载: “和宁路始名和林,以西有哈剌和林河因以为名城。” 蒙古太祖成吉思汗十五年 (1220) 建都于和林,蒙古窝阔台七年 (1235) 筑和林城,前后五朝都此。中统元年 (1260) 忽必烈在开平 (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) 即帝位,首都南迁,和林置宣慰司。大德十一年 (1307) 设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,皇庆元年 (1312) 改岭北等处行中书省。元亡后,北元又以此为政治中心。明建文四年(1402) 去国号。


喀(哈)拉和林的简称。在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鄂尔浑河东岸厄尔得尼召北哈尔和林。蒙古窝阔台七年(1235年)筑都城和林,前后五朝都此。世祖中统元年(1260年)在开平即位后,首都南迁,和林置宣慰司都元帅府。元大德十一年(1307年)设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,统辖北边诸地,并置和林路,为行省治所。皇庆元年(1312年)改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。和林虽失去都城地位,仍为漠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。元亡后,北元又以此为政治中心。15世纪初期,鞑靼与瓦剌两部蒙古贵族之间相互攻伐,和林城遂逐渐荒芜。1948—1949年对和林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,发现土墙、宫殿、市街、房屋等遗迹甚多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传担山

    在今江西泰和县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56吉安府:传担山“在泰和县西五十里。山极高峻,路甚隘窄,攀援转置而后可过。其西南又有石笋峰,尤峻拔,下有通天圣岩,旱则于此祷雨”。《清一统志·吉安府一》:传担山“在

  • 清水镇

    ①北宋置,属慎县。在今安徽肥东县北八十里清水桥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45庐州: 清水镇 “在梁县北六十里。自镇至州九十里。开禧用兵濠州,寄治于此,统制周用实兼知州事”。②北宋置,属冠氏县。即今山东冠县东北

  • 万岁亭

    在今河南郑州市东。《后汉书·荀彧传》:东汉建安中,“封彧万岁亭侯”。即此。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北。汉武帝元封元年(前110年),“登太室,闻呼万岁者三,因以名亭”。

  • 战国楚邑。即今安徽临泉县。《史记· 王翦列传》: “李信攻平兴,蒙恬攻寝,大破荆军。” 即此。古邑名。战国楚邑。在今安徽省临泉县。《史记·王翦列传》:秦王政二十二年(前225年)“蒙恬攻寝,大破荆军”

  • 指掌暗沙

    在南海中中国中沙群岛内,位于中沙大环礁浅湖内东部。东距石塘连礁5.3海里,南距南扉暗沙3.5海里。1947年公布名称为指掌暗沙。

  • 珠场

    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南六十里。旧为采珠之所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南珠场。明洪武时置巡检司于此。

  • 白盐井

    ①在今四川盐源县。清时有把总驻守。1951年盐源县迁治于此。②在今云南大姚县西北石羊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6姚安军民府:白盐井“有盐课提举司,旁有九井,曰观音、曰旧、曰界、曰中、白灰、曰尾、曰白石谷、

  • 元武山

    即玄武山。又名三隅山、三堆山。在今四川中江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1中江县:元武山“在县城东南涧中。石多龙蛇状, 因名。圣水泉出焉”。

  • 新丰 (豐) 政治局 (县级)

    1933年10月国民党南京政府为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由南丰、宜黄、宁都三县析置,驻新丰镇 (今江西宜黄县南新丰乡)。同年12月撤销。

  • 宝清县

    1916年析密山、同江二县置,属吉林省依兰道。治所在宝石河 (今黑龙江省宝清县)。因濒宝清河得名。清乾隆 《盛京通志》 卷27: “蒙古语,波亲 (宝清),猴也。” 1928年直属吉林省。1945年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