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垫江县

垫江县

①战国秦置,属巴郡。治所即今四川合川市。《后汉书·岑彭传》: 建武十一年 (35),伐公孙述,“ (岑) 彭到江州,以田戎食多,难卒拔,留冯骏守之,自引兵乘利直指垫江”。即此。东汉建安六年 (201) 属巴西郡。三国蜀汉建兴十五年 (237)复属巴郡。南朝宋改为宕渠县。

②南齐永明五年 (487) 改江州县置,为巴郡治。治所在今四川重庆市。北周武成二年 (560) 改为巴县。

③西魏恭帝三年 (556) 置,为容州、容山郡治。治所即今四川垫江县。明郭子章 《郡县释名》 四川:“《州志》 云: 前后距山,溪水夹绕,地势低夷,垫溺不常,是其义也。” 北周改为魏安县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 复为垫江县。大业初属宕渠郡。唐武德初属潾州,八年 (625) 属临州,寻属忠州。元至元中废,至正末明玉珍复置。清初属重庆府,雍正十二年(1734) 属忠州。民国初属四川东川道。1928年直属四川省。

④亦名西垫江县。南朝宋侨置,属宁蜀郡。治所在今四川双流县境。梁废。


(1)古县名。(1)秦置,治今重庆合川市。属巴郡。南朝宋改为宕渠县。(2)南朝齐永明五年(487年)改江州县置,治今重庆市。为巴郡治。北周武成二年(560年)改为巴县。(2)今县名。在重庆市北部。面积1518平方千米,与四川省接壤。人口89.6万。辖14镇、11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桂溪镇。境内因河流纵横,地势低夷,河流沉积叠置,取其“重叠”之意,故名垫江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年)分临江县置垫江县,治今址,并为容山郡治。北周天和二年(567年)改名魏安县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复名垫江县。唐、北宋时期隶忠州。南宋咸淳元年(1265年)属咸淳府。元至元二十一年(1284年)省县入丰都县。元末,明玉珍大夏政权复置,仍属忠州,沿袭至清。1913年属川东道,1914年属东川道,1928年属四川省。1950年属川东行署区大竹专区(1952年改属四川省)。1953年并入涪陵专区(1968年改涪陵地区)。1995年属涪陵市。1997年由重庆直辖市直接管理。地处川东平行岭谷中段。明月山斜贯西北,黄草山绵亘东南,精华山分布东北侧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有稻、小麦、玉米、油菜籽、蚕茧、茶叶。特产“黄沙白柚”,闻名全国。名产棕竹杖、牛角烟具手工艺品闻名遐迩。矿产有天然气、盐卤、煤、铁、石灰石等。工业有天然气开采及脱硫、炭黑、制盐、缫丝、织绸、水泥等企业。渝汉、渝巫、垫丰等公路经此。名胜有宝顶山、白龙洞及烈士陵园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浦子口

    即今江苏南京市西北浦口镇。明洪武元年(1368) 设巡司于此。九年 (1376) 为江浦县治。后县治徙旷口山之阳 (今江苏江浦县),仍设巡司于此。宣德年间设千户所。清设浦口营都司,康熙中改设守备驻防。

  • 王布田

    又作王步田。即今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。见乾隆五十年(1785)《云南六猛旧图》。因最早在此开街的商人叫王布田而得名。

  • 㜑洞寨

    在今贵州锦屏县南。 《方舆纪要》 卷121黎平府龙里司: 㜑洞寨在 “司北十五里。 明朝景泰四年, 㜑洞贼由石流山攻掠古城乡, 参政甄完击败之,追至黄蘖山而还”。在今贵州省

  • 散毛誓崖等处军民宣抚司

    元至正六年 (1346) 改散毛府置,属四川行省。治所即今湖北来凤县西北猴栗。元末明玉珍改为散毛沿边军民宣慰司。元至正六年(1346年)改散毛府置,治今湖北省来凤县。元末明玉珍时改置散毛沿边军民宣慰司

  • 龚公山

    在今江西赣县东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108虔州赣县: 龚公山 “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。其上奇峰翠��前后连延, 萝木泉池左右襟带。 昔有隐士龚毫栖舍于此,因以名焉”。《清一统志·

  • 㟍峨河

    在今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西四十里。 《清一统志·元江州》:㟍峨河 “在州城西四十里河南村。 源出州西北㟍峨山, 东南流入礼社江”。

  • 昌化山

    即今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西南之昌化大岭。《元丰九城志》 卷9: 昌化县有昌化山。

  • 汉葭县

    三国魏改汉发县置,属涪陵郡。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钟离牧传》:永安六年(263), 以牧领武陵太守,“魏遣汉葭县长郭纯试守武陵太守,率涪陵民入蜀迁陵界”。西晋后废。古

  • 大清河

    ①海河水系五大河之一。在今河北省中部。其源出大行山和恒山南麓,由拒马河、唐河、潴龙河等汇合于成,东流经白洋淀等淀泊,在天津市与子牙河、北运河相汇入海河。历代河道变化大,北宋今白洋淀至文安洼一带称为塘泺

  • 东镇山

    在今浙江台州市东东海中。明万历《黄岩县志》卷1:东镇山“在县东二百四十里。《临海记》云:洋山东百里有东镇大山,去岸二百七十里……中四岙,极险峻,山上望海中突出一石,舟往高丽者必视以为准焉,俗呼高丽头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