堰头镇
即泺口。在今山东济南市东北二十里洛口集。明置堰头镇巡司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1历城县载:堰头镇 “即泺水入大清河处,筑堰以分其流,因曰堰头”。
古镇名。又称下泺堰或泺口。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北洛口。因泺水入大清河处,筑堰以分其流,故名。
即泺口。在今山东济南市东北二十里洛口集。明置堰头镇巡司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1历城县载:堰头镇 “即泺水入大清河处,筑堰以分其流,因曰堰头”。
古镇名。又称下泺堰或泺口。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北洛口。因泺水入大清河处,筑堰以分其流,故名。
①即今四川双流县东南华阳镇。清嘉庆《华阳县志》卷6:中兴场在“治东南三十五里”。1951年华阳县曾徙治于此。②即今四川璧山县南中兴乡。清同治《璧山县志》卷1:中兴场在“县南四十里”。
即今湖北浠水县西七十里巴河镇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为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故乡。(1)在湖北省浠水县西南部,南临长江。面积223平方千米。人口1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下巴河,人口 7480。处巴河注入长江处,故
即桃支岭。在今浙江缙云县西南三十里。《陈书·侯安都传》: 天嘉三年 (562),“安都乃步由会稽之诸暨,出于永康,(留异) 大恐,奔桃枝岭”。即此。古山名。又称桃花岭、冯公岭。在今浙江省缙云县西南。南
唐乾封三年 (668) 置,属柳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宜州市东洛东乡大曹村。元和十三年 (818)改为洛曹县。古县名。唐乾封三年(668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东大曹。属柳州。元和十三年(818年)
即今陕西横山县东响水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1榆林镇: 响水堡 “旧为绥德州属砦,成化二年边臣王復议移黑河山,改名平夷堡。七年,余子俊以平夷水泉枯涸,复还故治”。清初设都司驻守。明正统二年(1437年)
即今四川犍为县北舞云乡。清嘉庆 《犍为县志》 卷2: 舞雩场在 “县东三十里,通井研”。光绪三十一年 (1904),红灯教陈廷璧等起义于此,打毁教堂,围攻犍为县城。
一作穆陵关。在今河南新县南。《水经·淮水注》:黄水“东北流,木陵关水注之,水导源木陵山”。《梁书·夏侯夔传》:普通八年(527),夔奉敕“出义阳道,攻平静、穆陵、阴山三关”。《新唐书·地理地》 麻城县
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西礁。1935年公布名称为西零丁礁。1947年改名西礁。
即今广东高州市北大井镇。清光绪《茂名县志》卷2:县治“五十里大井墟”。
西晋永嘉五年(311)前凉张轨置,属晋兴郡。治所在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南黄河北岸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“河水又径左南城南。《十三州志》曰,石城西一百四十里有左南城者也,津亦取名焉。”《晋书·秃发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