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功山
在今四川天全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3天全六番招讨使司:多功山在“司东五十里。昔禹凿此山以通峡水,用功甚多,故名”。
在今四川天全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3天全六番招讨使司:多功山在“司东五十里。昔禹凿此山以通峡水,用功甚多,故名”。
亦作扶南。指今柬埔寨及越南南部一带。《文选》卷5左思《吴都赋》:“乌浒、狼㬻,夫南、西屠。”刘逵引《异物志》注:“夫南特有才巧,不与众同。”
①唐文明元年 (684) 分醴泉、始平、好畤、武功、永寿五县地置,属雍州。治所即今陕西乾县。《元和志》卷1奉天县: “梁山,高宗天皇大帝乾陵所在,因名曰奉天。” 《新唐书·德宗纪》: 建中时,避泾原节
①浦子口简称。即今江苏南京市西北浦口镇。②即涌口。在今湖北洪湖市境长江北岸。《宋书·刘道规传》: 东晋义熙六年 (410),讨桓谦,“水陆齐进,谦大败,单舸走,欲下就 (荀) 林,追斩之。还至浦口,林
一名泜水。即今沙河。汝水支流。源出今河南鲁山县西,东流经叶县北,至舞阳县西北入汝河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南阳郡鲁阳县: “鲁山,滍水所出,东北至定陵入汝。” 《水经·滍水》: “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
蒙古至元六年(1269)置,属东京总管府。治所在平壤(今朝鲜平壤市)。辖境相当鸭绿江中、下游流域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)升为东宁路。蒙古至元六年(1269年)置,治平壤(今朝鲜平壤市)。元至元十三年
又称阳河。即今河南淇县南折胫河。源出今河南淇县西北二里太和泉,东南流入淇水。《尚书·泰誓下》: 商王受 (纣) “斫朝涉之胫”。《传》: “冬月见朝涉水者,谓其胫耐寒,斩而视之。”《水经·淇水注》:
又名光里。即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广里乡。《左传》:襄公十八年(前555),“晋侯伐齐……齐侯御诸平阴,堑防门而守之广里”。《魏书·侯渊传》载:东魏初,侯渊自齐州罢还,“行达广里,会承制以渊行青州事”。即此
北宋咸平四年(1001)置,属太原府。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南。金大定中废。
①五代方镇名。后唐改忠义军置,治所在延州 (今陕西延安市东)。北宋初废。②五代周广顺元年 (951) 吴越改威武军置,治所在闽县 (今福建福州市)。北宋太平兴国二年(977) 复改威武军,次年废。五代
又名良余山、李陵山。俗称连枷山、蓝家山。在今安徽肥西县西。《水经·肥水注》: “肥水出良余山,俗谓之莲枷山。” 杨守敬认为良余山即紫蓬山,亦即 《寰宇记》 所称蓝家山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48庐州: 紫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