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和山
在今福建光泽县西北铁牛关(铁关)附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8邵武府光泽县:大和山在“县西北百二十里,与江西南城县接界。山有铁牛岭,旧置关于此”。
在今福建光泽县西北铁牛关(铁关)附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8邵武府光泽县:大和山在“县西北百二十里,与江西南城县接界。山有铁牛岭,旧置关于此”。
又名博罗树。在今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北二十五里桲椤滩。清于此设外委驻守。
在今甘肃合水县东北,为合水川分支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7庆阳府安化县:北岔河“在府东七十里。来自白豹寨,南流至合水县,会于建水”。
北宋置,属邕州左江道。治所在今广西龙州县西北古甑山上。元废。
即镇头集。今河北石家庄市西南十里振头乡。
①周代国名。春秋时灭于齐。故址在今山东沂南县南。《春秋》:闵公二年(前660),“齐人迁阳”。即此。西汉置阳都县。②一作唐。春秋燕邑。在今河北顺平县西北。《春秋》:昭公十二年(前530),“齐高偃帅师
即今广东英德市东北七十八里大镇。清光绪《广东舆地全图》:英德县东北有大镇墟。
在今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东南一百五十里。“乌热”,藏语意为风啸山。是达巴宗牧民夏季牧场。1957年被印度军队侵占。
在今陕西勉县西北。孟蜀时,置寨以守剑北。《宋史·太祖纪》:乾德二年(964),王全斌伐蜀,“下兴州,连拔石圌等二十余砦”。
在今贵州余庆县南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余庆县:“南有小乌江,下流入于乌江。”《明一统志》卷72播州宣慰司:小乌江“在余庆长官司南六十五里。源出椒溪,南流入涪江”。《清一统志·遵义府》:小乌江“在绥阳县东
明洪武二十三年 (1390) 置,属永宁卫。治所即今福建厦门市西北高浦。清顺治十四年(1657) 废。明洪武二十三年(1390年)置,治今福建省厦门市西南高浦。属永宁卫。清顺治十四年(1657年)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