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董寨
即今四川理县北孟屯沟。明曹学佺 《蜀中广记》 卷3保县: “ 《保志》 云: 西北生番有孟董十八寨。” 清有上、下两寨,均设屯,驻守备、千总等官。
即今四川理县北孟屯沟。明曹学佺 《蜀中广记》 卷3保县: “ 《保志》 云: 西北生番有孟董十八寨。” 清有上、下两寨,均设屯,驻守备、千总等官。
战国秦邑。即今陕西乾县东十里好畤村。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:“发吏攻毒,毒败亡走,追斩之好畤。”即此。后改置好畤县。(1)古邑名。战国秦邑。即今陕西省乾县东好畤村。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:“发吏攻毐,毐败
即今福建福清市东南牛头尾。明洪武十二年(1379)置巡司于此。清为牛头门镇。
清光绪元年 (1875) 置,属台湾府。治所即今台湾省台东县。卑南为高山族村社名,厅以社为名。十三年 (1887) 改为台东州。清光绪元年(1875年)置,治今台湾省台东县西北卑南乡。属台湾府。辖境相
①即丹阳县。今江苏丹阳市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作“丹杨”。②即丹阳县。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北五十里丹杨镇。《晋书·地理志》 作丹杨郡、丹杨县。并云:“丹杨山多赤柳,在西也。”《宋书·州郡志》 亦作“丹杨令,
在今江西寻乌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8赣州府长宁县: 登头岭在 “县西四十里。行者必登绝顶,路始得通,因名。有登头隘”。
即阳山。在今江苏吴县西北三十里。春秋时,越王栖禽礼葬吴王夫差之地。《越绝书·吴地传》: “秦余杭山者,越王栖吴王差山也,去县五十里。山有湖水,近太湖。” 《吴越春秋》 卷5: 越王伐吴,“吴王率群臣遁
1913年改乌什厅置,属新疆阿克苏道。治所即今新疆乌什县。清乾隆《西域同文志》卷3:“回语,乌什,即乌赤,盖山石突出之谓。城居山上,故名。”1930年属阿克苏行政区,后直属新疆省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
在今湖南凤凰县东北五十余里。地势幽险,为苗巢门户。清严如熤 《苗疆险要考》 谓清乾隆征苗时,“设立重卡防守”。
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属德州。治所在今山东陵县北三十二里赵宅乡。大业初属平原郡。唐属德州。北宋景祐元年 (1034) 移治长河镇 (今德州市)。蒙古宪宗三年 (1253) 升为陵州。古县名。隋
一名越支盐场。在今河北丰南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丰润县: 越支社 “在县南百里。亦曰越支场,今有宋家营盐课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