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宝应县

宝应县

唐上元三年 (762) 改安宜县置,属楚州。治所即今江苏宝应县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 载: “肃宗上元三年建已月,于此县得定国宝十三枚,因改元宝应,仍改安宜为宝应。” 南宋宝庆三年 (1227) 升为宝应州,不久改宝应军。元至元十六年 (1279) 改置安宜府,二十年 (1283) 复改宝应县,属高邮府。明属扬州府高邮州。清属扬州府。民国初属江苏淮扬道。1927年直属江苏省。


在江苏省中部、京杭运河东岸。属扬州市。面积 1467.5 平方千米。人口91.9万。辖14镇、2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安宜镇。南朝齐置安宜县,治今县西南。属阳平郡。以县治临近安宜溪而名。唐初迁治白田(现址)。唐上元三年(762年),因献“定国宝玉”十三枚,改年号为宝应,遂改县名安宜为宝应,治今址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:“肃宗上元三年建巳月,于此县得定国宝玉十三枚,因改元宝应,仍改安宜为宝应。”南宋升宝应为州、军。元至元十六年(1279年)改置安宜府,二十年府废仍名宝应县,属高邮府。明属高邮州。清属扬州府。1914年属淮扬道,1927年直属江苏省。1943年5月始属苏中一专署,解放战争时期属苏皖边区二专署。1948年12月以后,先后属苏北行政公署、泰州、扬州专区。1960年析白马湖、宝应湖、大汕子以西置金湖县。1983年属扬州市。地处黄淮平原,属苏北里下河碟形洼地,地势西高东低。以京杭运河为界,运西属高宝湖地区,运东属东荡圩区。有宝应湖、射阳湖、广洋湖、獐狮荡等湖荡。宝射河、大溪河、营沙河、朱马河、大三王河等流经境内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以稻、小麦、棉花、油菜籽为主,并产蚕茧。盛产水产品,特产荷藕、慈菇等,荷藕产量为全国之冠。有机械、电子、纺织、建材、食品、汽车、电机、橡胶、塑料等工业。京沪高速公路、淮江公路纵贯南北。宝建、宝金公路横穿东西。京杭运河、宝射河等航道连接淮阴、镇江、兴化、盐城、建湖等航线。名胜古迹有八宝亭、纵棹园、汉射阳故城遗址、九里—千墩汉墓群、抗倭战场遗址等。纪念地有宝应县烈士陵园、曹甸烈士陵园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硃窝村

    即今北京市门头沟区西北雁翅镇硃窝村。明万历中李庸率矿工起义于此。

  • 依兰齐哈城

    清置,在今黑龙江省呼兰县北。

  • 五路岭

    在今浙江浦江县南境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浦江县:五路岭在“县南十里。长五里, 自县入郡所经也”。

  • 河东屯

    清乾隆四十一年 (1776) 置,属懋功厅。在今四川金川县南河东乡。

  • 七琴墟

    亦作七擒市。即今江西新干县东南四十四里七琴镇。明嘉靖《临江府志》卷3:新淦县市镇有七擒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6新淦县:“芦岭又迤东稍南行十里至七琴。”

  • 虎渡口

    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 (故江陵县城) 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8江陵县: 虎渡口在 “府西南二十里。《志》 云: 龙洲南有虎渡里。后汉时郡守法雄有异政,猛虎渡江去,因名。大江经此分流,注于澧江,同入洞

  • 渭齿化溪

    又作喟齿化溪。在今云南会泽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 东川府》: 渭齿化溪 “在 (会泽) 县西南一百里。经绛云露山下必枯热甸北,流入金沙江”。

  • 方与县

    秦置,属薛郡。治所在今山东鱼台县北古城集。西汉属山阳郡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秦二世元年(前209),沛公“攻湖陵、方与”。又,二世二年(前208),“沛公还军亢父,至方与”。晋属高平国。北魏属高平郡。

  • 汴京

    ①五代(梁、晋、汉、周)及北宋建都东京(今河南开封市), 以东京有汴河,俗称汴都或汴京。②金初始正式改东京为汴京。即今河南开封市。贞元初,又改汴京为南京。(1)五代梁、晋、汉、周及北宋定都于唐之汴州,

  • 湘源县

    隋开皇十年 (590) 置,属永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县西七里柘桥村。大业初属零陵郡。唐属永州。五代晋天福四年 (939) 改为清湘县。古县名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西。先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