射水河
在今四川绵竹县西南,为石亭江支流。明曹学佺 《蜀中名胜记》 卷9绵竹县: 三溪河 “亦名射水河。相传蜀王秀营军于此,乏水。王乃筑台,望三溪山下,发三矢,有三泉从石窦出,遂成河流”。《清一统志 · 绵州》: 射水河 “在绵竹县南。源出三溪山,东南流五十里合马尾河,又东南入石亭水”。
在今四川绵竹县西南,为石亭江支流。明曹学佺 《蜀中名胜记》 卷9绵竹县: 三溪河 “亦名射水河。相传蜀王秀营军于此,乏水。王乃筑台,望三溪山下,发三矢,有三泉从石窦出,遂成河流”。《清一统志 · 绵州》: 射水河 “在绵竹县南。源出三溪山,东南流五十里合马尾河,又东南入石亭水”。
即今广东增城市南增江西岸石滩镇。明万历《广东通志》卷16:增城县有“石滩墟”。
即今内蒙古卓资县东北八苏木乡。清同治间属蒙古族原正红旗第八苏木,故名。1949年为正黄旗驻地。
在今湖南泸溪县西八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卢溪县 “连竭提山” 条下: 居住山 “有石室,苗僚所居”。
在今山西朔州市西五十五里利民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0崞县:利民堡,“(明)弘治二年筑,嘉靖二十七年、万历四年增修,周三里有奇。东去朔州六十里,北至老营堡九十里,备兵使者驻焉”。
亦名瑶山。即今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大瑶山。《清一统志·平乐府一》:大瑶山“在修仁县南黄峒山后。丛山叠箐,路险难行。宽袤六七十里。修水自此发源。内有六噶、六定、三片、六段等瑶”。此山东北—西南走向,延伸至
即今安徽桐城县南老梅镇。清道光《桐城续修县志》卷首县图:城南有老梅树街。
即中土、中州。先秦时代已有雒邑(今河南洛阳市)和陶(今山东定陶)是天下之中的说法,后来华夏族活动范围扩大,古豫州仍被视为九州之中,称之为中原。故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,如《明实录》:永乐十四年(14
即今西藏浪卡子县。《清一统志·西藏》卫地诸城:纳噶拉则城“在日喀则城东二百五十里”。后称浪卡子宗。又作拉噶孜、纳噶尔泽、浪噶子。清康熙间置,在今西藏自治区浪卡子县。
即今湖南龙山县南一百三十里隆头镇,接保靖县界。清置隆头巡司。在湖南省龙山县南部、洗车河与酉水汇合处。面积65平方千米。人口8000,多为土家族。镇人民政府驻隆头,人口1500。以其坐落的山嘴,突起于两
即今安徽含山县西南林头河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“栅水又东,左会白石山水,水发白石山西,经李鹊城南,西南注栅水。”杨守敬注:“今水自含山县西南流至巢东南,入濡须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