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匡山
亦名小康山。在今四川江油市西北。宋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》卷5:杜田《(杜诗)补遗》云:“范传正李白新墓碑云:‘白本宗室子,厥先避仇,客居蜀之彰明,太白生焉。’彰明,绵州之属邑,有大、小匡山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73江油县:大匡山“其南二十里有点灯山,即彰明之小匡山也。一名读书台,以李白得名”。
亦名小康山。在今四川江油市西北。宋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》卷5:杜田《(杜诗)补遗》云:“范传正李白新墓碑云:‘白本宗室子,厥先避仇,客居蜀之彰明,太白生焉。’彰明,绵州之属邑,有大、小匡山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73江油县:大匡山“其南二十里有点灯山,即彰明之小匡山也。一名读书台,以李白得名”。
即今江西崇义县西南文英乡。旧名文英隘,亦曰文英堡。清设守备驻此,雍正十年(1732)改设都司。
明宣德五年(1430)置,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。治所在广邑寨(今云南昌宁县西五十八里广益)。八年(1433)直属云南布政司。正统元年(1436)迁治于原顺宁府的右甸(即今云南昌宁县)。清废。明宣德五年(
战国楚邑,在今河南南阳市西北。《史记·楚世家》: 顷襄王十八年 (前281),楚人说王曰: “楚之故地汉中、析、郦,可得而复有也。”(郦zhí) 古邑名。战国楚邑。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北。《史记·楚世家
唐万岁通天二年(697)改义丰县置,属定州。治所即今河北安国市。神龙元年(705)复改义丰县。古县名。武周万岁通天二年(697年)以义丰县改名,治今河北省安国市。属定州。唐神龙元年(705年)复名义丰
在今河南洛阳市南。《北齐书·文宣帝纪》:天保五年(554),“于洛阳西南筑伐恶城、新城、严城、河南城。九月,帝亲自临幸,欲以致周师”。
在今湖北公安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8公安县:孙黄驿在“县西南六十里。《舆程考》自两京至云、贵,陆路至此而合”。
即彭亡山。今四川彭山县东北十里仙女山。《续汉书 ·郡国志》: 武阳有彭亡聚。刘昭注:“ 《南中志》 曰: 县南 (北) 二十里彭望山。”
在今湖北远安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8远安县: 笕水口 “在县西北八十里。其地有鸡头山,水出石孔中,居民以木竹为枧,引水灌田,南流入沮水”。
即今江苏镇江市南三里丁卯桥。《寰宇记》卷89润州丹徒县:丁卯桥“在城南。晋褚裒镇广陵运粮出京口,为水涸,奏请立埭,以丁卯日,后人构桥,因名。许浑别墅在其侧”。许浑诗集亦名《丁卯集》。
在今青海东南境黄河上。《清一统志·青海厄鲁特》:阿拉尔查渡“在黄河西流折西北之处。……用牛革裹木为船, 以二马牵之而渡。《元史》云,纠木干象舟,傅毛革以济,仅容两人是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