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庐山
①在今江西新干县东北。《寰宇记》卷109吉州新淦县:小庐山“山周回百里。南接乐安,北抵丰城界”。《清一统志·临江府》:小庐山“在新淦县东北八十里。……上有石池, 朗然如镜。又有石泉,分飞瀑四道, 汇于山麓,溉田甚广”。
②旧名清修山。在今湖南益阳市南。《方舆胜览》卷23潭州:小庐山“在益阳县。似九江庐山,故曰小庐山”。《清一统志·长沙府一》:小庐山“在益阳县南六十里。一名清修山。上有香炉峰、瀑布泉”。
①在今江西新干县东北。《寰宇记》卷109吉州新淦县:小庐山“山周回百里。南接乐安,北抵丰城界”。《清一统志·临江府》:小庐山“在新淦县东北八十里。……上有石池, 朗然如镜。又有石泉,分飞瀑四道, 汇于山麓,溉田甚广”。
②旧名清修山。在今湖南益阳市南。《方舆胜览》卷23潭州:小庐山“在益阳县。似九江庐山,故曰小庐山”。《清一统志·长沙府一》:小庐山“在益阳县南六十里。一名清修山。上有香炉峰、瀑布泉”。
即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北二十里曹路。清时有把总驻守。光绪 《江苏全省舆图》: 川沙县北有 “曹家路”。
在今北京市故宫乾清宫之东。明初为弘德殿,万历十一年 (1583) 更名昭仁殿。殿内藏宋、元撰刻版本书籍。殿后西室名五经萃室,乾隆藏宋岳珂校刻五经于此。1923年焚于火。
西汉置,属西河郡。治所在今山西方山县南三十五里南村。东汉末废。古县名。本皋狼邑。西汉置县,治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西北。属西河郡。武帝时改置皋狼侯国,后国除为县。东汉末省。
南朝梁大同六年 (540) 析海虞县置,属信义郡。治所在今江苏常熟市南。隋开皇九年 (589)移治原南沙县城 (今常熟市西北五十里)。大业初属吴郡。唐武德七年 (624) 又移治海虞城 (今常熟市),
即故道。自陈仓(今陕西宝鸡市东),西南行出散关,沿故道水(今嘉陵江上游)谷道至今凤县,折东南入褒谷,至汉中。长约五百多里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汉王元年(前206),“汉王用韩信之计,从故道还,袭雍王章
又名涑水、襄水。在今湖北宜城市西北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 疎水 “出中庐县西南,东流至县北界, 东入沔水, 谓之疎口也”。 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宜城县: “北疏水,亦名襄
即今新疆阿合奇县西苏木塔什乡。《清一统志·乌什》: 松塔什山 “在乌什西南,额尔齐斯哈喇山西南四十里,北当孔道。因山名地,亦称松塔什”。
北宋咸平间建,在今宁夏盐池县西南苦水河畔。《宋史纪事本末》 卷14 “西夏叛服”: 咸平五年 (1002) 李继迁叛,张齐贤等议弃灵州,通判永兴军何亮复上安边书,言 “灵州不可捨,请筑溥乐、耀德二城,
即今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治青龙镇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49迁安县图:东北有头(大)嶂子、二嶂子。1933年于此设都山县。
即今台湾省台南县东南玉井乡东北约二里竹围。旧为高山族大武垅社。清康熙间蒋毓英《台湾府志》卷1:大武垅社“离府治四十里” (高拱乾《台湾府志》作“离府治六十里”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