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登屿
一作小嶝屿。即今福建同安县东南小嶝岛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30泉州《景物下》:小登屿“在同安县。广十五里,居民尤盛”。旧有民居, 明洪武二十年(1387)迁入内地,成化后渐复旧土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载,大登屿与小登屿“皆广六七里”。
古岛屿名。又作小屿。即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东南小嶝岛。《舆地纪胜》泉州《景物下》:小登屿“在同安县,广十五里,居民元盛”。旧有民居,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迁入内地,成化后渐复旧土。明末清初屿广六七里。
一作小嶝屿。即今福建同安县东南小嶝岛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30泉州《景物下》:小登屿“在同安县。广十五里,居民尤盛”。旧有民居, 明洪武二十年(1387)迁入内地,成化后渐复旧土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载,大登屿与小登屿“皆广六七里”。
古岛屿名。又作小屿。即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东南小嶝岛。《舆地纪胜》泉州《景物下》:小登屿“在同安县,广十五里,居民元盛”。旧有民居,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迁入内地,成化后渐复旧土。明末清初屿广六七里。
西汉置,属河东郡。治所在今山西临猗县南二十里铁匠营村。西魏恭帝二年 (555) 改为桑泉县。北周复改猗氏县,属汾阴郡。隋属河东郡,大业九年 (613) 移治今临猗县。唐属河中府。明属蒲州。清属蒲州府。
1941年苏北革命根据地由淮安、宝应二县运河以西部分地析置,属盐阜区。治所在岔河镇(今江苏洪泽县东岔河镇)。取淮安、宝应二县首字为名。1949年4月属苏北行署区。1950年撤销,并入淮阴、淮安、宝应三
①西汉置,属勃海郡,为都尉治。治所在今河北盐山县东南二十里故城村。东汉改为高城县。②西汉置,属南郡。治所在今湖北松滋县南。东汉废。古县名。(1)西汉置,治今河北省盐山县东南故城。为都尉治。东汉改为高城
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8灵台县: 望儿原 “在废良原县东三十里”。
在今广东电白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4电白县: 莲头港 “在县 (治今电城镇) 南四十里。源出县西北十五里之奇璧山西,名沙尾港,南流经莲头山,二水流合焉。因名莲头港”。
在今河南卢氏县东。《水经·洛水注》:“洛水又东径高门城南。即 《宋书》 所谓后军外兵庞季明入卢氏进达高门木城者也。” 《清一统志·河南府》 “高门城” 条引 《永宁县志》 谓 “即今县西高门关也”。
在今陕西蓝田县东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京兆郡蓝田县:“永淳元年作万全宫,弘道元年废。”宋敏求《长安志》卷16载:“万全宫在(蓝田)县东四十五里,开耀三年诏,新造凉宫为万全宫。”高宗遗诏停废万全宫,武后文
南朝梁大同中置,属广州。治所在高要县(今广东肇庆市)。隋开皇九年 (589) 废。唐天宝元年 (742) 复改端州为高要郡。治所仍在高要县。辖境相当今广东肇庆、高要、高明三市地。乾元元年(758) 复
亦称江口。在今广西桂平县东北五十里江口镇。地当相思江与浔江会合之口,为水陆冲要。明、清设大黄江口巡司于此。清王闿运《湘军志》卷1:咸丰元年(1851)洪秀全“僭号天王,出掠旁县。广西巡抚周天爵、提督向
元至正十六年(1356)六月朱元璋改广德路置,治所在广阳县(今安徽广德县)。明洪武四年(1371)改为广德州。元至正十六年(1356年)朱元璋改广德路置,治广德县(明洪武元年〔1368年〕改名广阳县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