尼雅遗址
在今新疆民丰县北二百余里尼雅河下游地区。为汉精绝国故址。南北长约10公里,东西宽约2公里。无城垣。房舍废墟分布在干涸的尼雅河两岸。以前斯坦因曾多次发掘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曾多次调查,并予发掘。出土大量汉文、佉卢文简牍及汉锦、毛织物、汉镜、五铢钱、“司禾府印”、“鄯善郡尉”印范等。
在今新疆民丰县北二百余里尼雅河下游地区。为汉精绝国故址。南北长约10公里,东西宽约2公里。无城垣。房舍废墟分布在干涸的尼雅河两岸。以前斯坦因曾多次发掘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曾多次调查,并予发掘。出土大量汉文、佉卢文简牍及汉锦、毛织物、汉镜、五铢钱、“司禾府印”、“鄯善郡尉”印范等。
在今浙江宁波市东北甬江入海口外。元 《延祐四明志》 卷7定海县: 游山 “在县 (今宁波市镇海区) 东二里海中”。
明洪武二年 (1369) 改峄州置,属济宁府。治所即今山东枣庄市南旧峄县。十八年 (1385)改属兖州府。民国初属山东济宁道。1925年属兖济道。1928年直属山东省。1960年撤销,改设枣庄市。古旧
即今江西宜春市东彬江镇。明嘉靖 《袁州府志》 卷2: 宜春县东有彬江市。民国 《宜春县志》 卷11: 彬江 “距城四十里。市集环列,东部货物集合之区,出产富饶,水陆便利,商业颇称繁盛”。
一名甑山。在今湖北汉川县东南,汉水南岸。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吴伐楚,楚子常“乃济汉而陈, 自小别至于大别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汉川县:小别山“县南十里。山形如甑,亦名甑山”。古山名。见“甑山”。或以为
即今山东滕州市西北界河滨之界河镇。旧为漕渠防汛之所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2邹县: 界河驿在“县东南五十里”。清时有守备驻此。在山东省滕州市北部,北与邹城市相邻。面积81平方千米。人口7.3万。镇人民政府
亦作勃特山、拔特山。即今阿富汗东北之巴达克山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 “苑汤州,以拔特山城置。” 慧超 《往五天竺国传》 作蒲特山、蒱特山。
即今北京故宫北门。明永乐十八年(1420) 建,初名玄武门。清康熙时重修,因避圣祖玄烨讳,改名神武门。明崇祯十七年 (1644) 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,皇帝朱由检由此门逃到煤山(今景山) 自缢。
在今四川大足县城东北三十里宝顶山。摩崖石刻为宋蜀中名僧赵智凤募化主造,自南宋淳熙六年 (1179) 至淳祐九年 (1249),历时七十余年。石刻共十三处,造像数以万计。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为最大。巨型
即今新疆沙湾县治。清光绪《旧刊新疆舆图》绥来县图:西有三道河(村)。1957年沙湾县徙治于此。
一名甲子岭。在今安徽石台县东六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池州府一》: 卸甲岭 “在石埭县 (广阳镇) 西四十里。相传唐刺史查喦御黄巢,卸甲于此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