峙头
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埭头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) 置巡司于此,后废。《明通鉴》: 嘉靖四十二年 (1563) 二月,“福建兴化府倭结寨于峙头,与都指挥欧阳深相距,久之不出”,即此。清时为峙头镇。
即今福建省莆田市东南埭头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置巡检司于此,后废。《明资治通鉴》: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,福建兴化府“倭结寨峙头,与都指挥欧阳深相拒,久之不出”,即此。清时为峙头镇。
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埭头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) 置巡司于此,后废。《明通鉴》: 嘉靖四十二年 (1563) 二月,“福建兴化府倭结寨于峙头,与都指挥欧阳深相距,久之不出”,即此。清时为峙头镇。
即今福建省莆田市东南埭头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置巡检司于此,后废。《明资治通鉴》: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,福建兴化府“倭结寨峙头,与都指挥欧阳深相拒,久之不出”,即此。清时为峙头镇。
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江州置,治所在浔阳县 (今江西九江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西都昌、德安二县以北地区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江州。唐天宝元年(742年)改江州置,治浔阳县(今江西九江市)。辖境相
亦作笮都县、筰都县。西汉元鼎六年 (前111) 于筰都国置,为沈犁 (黎) 郡治。治所在今四川汉源县东北。天汉四年 (前97) 废。古县名。西汉元鼎六年(前111年)置,治今四川省汉源县东北。为沈黎郡
即今山东招远市之界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6招远县“原疃河”条下:“《志》云,东良河源出莱阳县(今莱阳市)西北八十里之芝山,流入界。又平南河出莱阳县西北七十里至下山,北流七十里,合东良河,与原疃河并流入海
在今云南保山市南七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8引 《滇程记》: “由永昌过蒲骠驿,经屋床山,箐险路狭,马不得并行。过山至潞江之外,为高黎贡山。”
春秋晋地。在今山西绛县东北。《水经·浍水注》 引 《竹书纪年》: “庄伯以曲沃叛,伐翼。公子万救翼,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。”春秋晋地。在今山西省绛县东北。《古本竹书纪年》:晋“庄伯以曲沃叛,伐翼,公子万
即今四川平武县东南之平通河。《清一统志·龙安府》:小江河“在平武县南。源出药丛山平羌崖。一名青漪江, 又名平通河, 即古廉让水也。东南流一百七十里,过江油县,西至彰明县西合涪江”。
亦作僧格喀巴布冈里。在今西藏阿里境内冈底斯山东北。狮泉河源于此,下流入克什米尔境称印度河。清乾隆 《卫藏通志》 卷3: “唐古忒(藏) 语,僧格,狮子也。山形似狮子,口有泉流出,故名。”
北宋置,属剑浦县。即今福建南平市东大演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9南剑州剑浦县及《宋史·地理志》南剑州剑浦县皆有大演银场。
在今广东东莞市南虎门镇西威远岛。清光绪 《广州府志》 卷73兵防: 东莞县有 “左哨外委千总,分防威远炮台汛”。炮台遗址尚存。
在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北。《隋书·炀帝纪》: 大业五年 (609),炀帝西巡,自拔延山入长宁谷,“度星岭”。即此。古山名。在今青海省西宁市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交界处一带。隋大业五年(609年),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