嶅山
又名敖山。在今广东龙川县北。《寰宇记》卷159循州: 龙川县有 “嶅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惠州龙川县: 嶅山在 “县北三十里。与河源县灵山势相连接,峻耸秀丽,如围屏列戟。高五百余丈,周百余里,其上瀑布悬流,分为三派,注为三龙潭,下流入于嶅湖”。
又名敖山。在今广东龙川县北。《寰宇记》卷159循州: 龙川县有 “嶅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惠州龙川县: 嶅山在 “县北三十里。与河源县灵山势相连接,峻耸秀丽,如围屏列戟。高五百余丈,周百余里,其上瀑布悬流,分为三派,注为三龙潭,下流入于嶅湖”。
即今河北蔚县东北六十里吉家庄镇。清乾隆《宣化府志》卷10蔚州:东路有吉家庄。
“岯”音浮。又名大浮山、大巫山。在今江苏金坛市南长荡湖中。《寰宇记》卷89金坛县:大岯山“在县南五十里。旧名小坯山”。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17:大岯山“山形孤秀,颛颛居水中,望之若浮。周处《风土记》云:
唐开元三年(715)郭知远置,属河州。在今甘肃临夏县北。唐置,在今甘肃省临夏县西南。属陇右节度使。后废。
俗称水门塘。在今安徽霍邱县东北八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1霍邱县:大业陂在“县东北十五里。周二十余里。人呼为水门塘。相传古名镇淮洲,陷而为陂”。
古地区名。当在今内蒙古集宁市一带。《魏书·太祖纪》:登国元年(386),“春正月戊申,帝即代王位,郊天建元,大会于牛川”。冬十月,“帝自弩山迁幸牛川”。同书《太宗纪》:泰常元年(416)秋七月,“帝自
在今河北大名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唐天成二年(927),明宗“敕卢(芦)台乱兵在营家属并全门处斩。敕至邺都,阖九指挥之门,驱三千五百家凡万余人于石灰窑,悉斩之,永济渠为之变赤”。胡注:“唐开元二十八
在今云南禄丰县西广通镇东。《清一统志·楚雄府》: 高登山 “在广通县 (今广通镇)东三里。元时有盐井,建盐司于此。今废。亦名盐食山”。在四川省东部,华蓥、邻水两市县间。海拔 1704 米,为华蓥山主峰
春秋吴艾邑。西汉置县,属豫章郡。治所在今江西修水县西司前乡龙岗坪。南朝陈属豫宁郡,隋省入建昌县。古县名。本春秋艾邑,西汉置县。治今江西省修水县西龙岗坪。属豫章郡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废入建昌县。
隋置,在今甘肃庆阳县西南八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7安化县:天固堡“在彭原废县南。隋开皇中所置,以天然险固而名”。
元改移水口站置,属福建行省邵武路。在今福建邵武市东南五十六里拿口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