巨津州
元至元十四年(1277)于九赕置,属丽江路。治所在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巨甸镇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:“盖以铁桥自昔为南诏、吐蕃交会之大津渡,故名。”清顺治十六年(1659)废。
唐名罗波九睒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于九睒置州,治今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西北巨甸。以旧为南诏、吐蕃交汇之大津渡,故名。辖境约相当今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西部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地。属丽江路。明属丽江府。清顺治十六年(1659年)废。
元至元十四年(1277)于九赕置,属丽江路。治所在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巨甸镇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:“盖以铁桥自昔为南诏、吐蕃交会之大津渡,故名。”清顺治十六年(1659)废。
唐名罗波九睒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于九睒置州,治今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西北巨甸。以旧为南诏、吐蕃交汇之大津渡,故名。辖境约相当今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西部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地。属丽江路。明属丽江府。清顺治十六年(1659年)废。
唐、五代方镇名。唐乾元元年 (758) 置,治所在单于都护府 (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)。领单于、镇北二都护府及麟、胜二州。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境内乌加河、黄河以北,清水河、凉城、卓资等县及四子王旗以西,
在今安徽祁门县东,阊江上游。宋淳熙《新安志》卷4祁门县《水源》:大共水“出大共山。南流八十里,溉田五顷三十亩。西南流百二十里入浮梁界”。《清一统志·徽州府一》:大共水“在祁门县东。源出大共山,南流合武
在今湖北英山县南莲河水中。清乾隆 《英山县志》 卷4 《山川》: 崄石在 “县南六十里。崖南蕲水、北罗田中大河、英山诸水俱于此出。巨石长五六丈,高数十丈,横截河中,三孔注水,所以英山不通舟楫”。
明永乐四年(1406)置,属奴儿干都司。治所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(即双城子)。后废。明永乐四年(1406年)闰七月置,治今俄罗斯滨海边区乌苏里斯克。后废。
即北魏益州、西益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 义城郡:“后魏立益州,世号小益州。梁曰黎州。西魏复曰益州,又改曰利州。”此后广元有小益州之称,《舆地纪胜》卷184利州:“《图经》:时人又呼为
北宋筑,在今陕西横山县东 《宋史·太宗纪》 : 雍熙二年 (985),“夏州行营破西蕃息利族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7: 悉利砦 “在废银州北。宋雍熙二年,王侁等讨李继迁,出银州北,破悉利诸砦,入独论川
西汉武帝元狩六年(前117)改江都国置,治所在广陵县(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冈上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扬州、邗江、江都、高邮、宝应、金湖等市县地。东汉建武十八年(42)改为广陵郡。西汉元狩六年(前117年)析
即杀虎林。在今河北栾城县西北十五里乏马铺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汉天福十二年(947),契丹主北归,及栾城(今县西)病甚,“至杀胡林而卒”,即此。在今河北省栾城县北。相传唐武则天时,突厥入河北,为唐军袭击
明置,属茂州。在今四川茂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7茂州: 神溪堡在 “州东北四十里”。
即今山西武乡县东十里故县乡。北魏太和十五年 (491) 乡县及乡郡徙治于此。隋开皇初郡废。唐武后时改为武乡县。1947年徙今武乡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