彭公山
在今江苏江阴市东十六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5常州府江阴县: 彭公山 “俗传汉彭越收江南,尝营于此山之东,因名”。
在今江苏江阴市东十六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5常州府江阴县: 彭公山 “俗传汉彭越收江南,尝营于此山之东,因名”。
即今辽宁建昌县东北玲珑塔乡。清乾隆《钦定热河志》 卷54: “五道沟在大城子东南七十里,玲珑塔在五道沟东南十五里。”
在今贵州福泉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1平越府杨义司:杉木箐山在“司西五十里。峰峦高峻,苗倚为险。《滇记》:由杉木箐出水西之卧遮龙场,约五十里。又西有撒以河、乌西桥、六归河。皆水西境内之大道也”。
一作坶野。在今河南淇县西南。周武王所率诸侯之师大败殷军于此。《尚书·牧誓》: “武王戎车三百两、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。” 《说文》 牧作坶。又作坶野。在今河南省淇县西南。殷末帝乙、帝辛(纣王)时,周
即今山东莱西市西南三十八里院上镇。旧属莱阳县。清光绪 《山东通志》 卷2 《舆图志》: 莱阳县西南有院上集。因北齐天保年间曾建靖林禅院于此,故名。
在今甘肃礼县东北九十里。清乾隆《直隶秦州新志》卷2礼县:毛水峪“其里多回民,畜羊剪毛织褐以治生”。
在今浙江金华市城区东、婺江东北岸。南朝齐隆昌元年(494)东阳太守沈约建。初名玄畅楼,唐时更名八咏楼。南宋李清照有《题八咏楼》诗。今楼系明万历时重建。旧称玄畅楼。在今浙江省金华市区西南隅。南朝齐隆昌初
即今安徽凤台县。本春秋时州来邑。蔡昭侯自新蔡(今河南新蔡县)迁都于此, 称下蔡邑。《春秋》:哀公二年(前493),“蔡迁于州来”。即此。古邑名。本春秋州来邑。在今安徽省凤台县。《左传》哀公二年(前49
亦名巴燕庄。在今青海湟源县西北巴燕乡。清宣统《丹噶尔厅志》卷6:巴燕峡“在厅城西三十余里, 巴燕庄西北三四里至峡口。峡长五里许,出峡为青海界。海北蒙番从此路进口,西藏番商来丹贸易亦由之,故土人呼为‘藏
①又名铅山。在今江西铅山县南。《寰宇记》 卷107信州铅山县: 铅山 “在县 (治今永平镇)西北七里,又名桂阳山”。唐时产铅,贞元元年(785) 置永平监,主持开采。②在今广东连州市西北五十里。《新唐
又作双阳堡或双羊堡。即今辽宁凌海市西南双羊镇。清杨宾《柳边纪略》卷2:松山“十八里至小凌河,十里至双阳店,二十里至大凌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