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方城

方城

①战国燕邑,后为赵地。在今河北固安县西南十七里方城村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悼襄王二年(前243),“李牧将攻燕,拔武遂、方城”,即此。西汉置方城县。

②在今河南淮阳县东南四十里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 陈郡项县:“有方城。”即此。

③在今河南叶县南、方城县北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楚屈完曰:“楚国方城以为城,汉水以为池。”杜注:“在南阳叶县南。”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叶县:“有长山, 曰方城。”

④一名长城。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(故江陵县城)西北四十二里万城乡。《水经·沮水注》:“沮水又东南径长城东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78江陵县:方城在“府西北六十里。或云孙吴所筑,取故方城之名。……宋末,荆南制置使赵方子葵守方城,避父讳改曰万城”。《清一统志·荆门州》:方城“在当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。相传唐郭子仪筑。旁有秣马山。明初尝移县治此”。

⑤春秋庸邑,在今湖北竹山县东。《左传》:文公十六年(前611),楚“使庐戢梨侵庸,及庸方城”,即此。


(1)古邑名。(1)春秋庸邑。在今湖北省竹山县东。《左传》文公十六年(前611年):楚“使庐戢梨侵庸,及庸方城”,即此。(2)战国燕邑。今河北省固安县西南方城。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:燕王喜十二年(前243年),“赵使李牧攻燕,拔武遂、方城”,即此。(2)古迹名。(1)又名万城,亦称连堤。春秋战国时楚国所筑长城。东段筑于春秋前期,始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南,东经叶县南,折向东南,过洪河、汝河上游,讫泌阳县东北;西段筑于战国楚顷襄王时(前298—前295年),始今邓州市北,沿湍河东侧向北,又沿伏牛山麓折向东联结春秋方城。全长千余里,主要以方城山等连接河堤筑成,“无土之处,累石为固”。《淮南子·墬形训》列为九塞之一。周衰楚盛,楚守此以与中原诸侯抗衡。是中国文献记载最早修筑的长城。(2)相传三国吴筑,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东。《晋书·职官志》:武帝置南蛮校尉于襄阳,“及江左初,省南蛮校尉,寻又置于江陵”。而《水经注·沔水》:“方城即南蛮府也。”则南蛮府治江陵之方城。(3)相传唐郭子仪筑,在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南。明初曾为当阳县治。(3)集镇名。在河北省固安县城西南部。属彭村乡。人口 2300。汉方城县置此,故名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大豆。有塑料、电焊等厂。固马公路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定远军

    五代周显德二年 (955) 改景州置,属沧州。治所在东光县 (今河北东光县)。北宋太平兴国六年 (981) 直隶京师。景德元年 (1004) 改为永静军。五代周显德二年(955年)改景州置,治东光县(

  • 建兴苑

    在今江苏南京市区西南,秦淮河南岸。《梁书·武帝纪》: 天监四年 (505),“立建兴苑于秣陵建光里”。又 《裴之高传》: 太清年间,侯景乱,之高入援,“造船舸二百余艘迎致 (柳) 仲礼,与韦粲等俱会青

  • 那盆山

    在今海南省临高县东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5临高县:那盆山“脉自五指山北来,至此特起一峰,高耸而圆,若覆盆然”。

  • 两头塘

    即今湖南邵东县驻地两市镇。原属邵阳县。清光绪《邵阳县志》卷3:由麦子坑向东,“十里至两头塘”。1952年置邵东县治此。

  • 四海冶堡

    明置,属永宁卫。即今北京市延庆县东七十六里四海镇。《清一统志·宣化府三》:四海冶堡“旧尝冶铸于此, 以有四水合流,名四合冶。元时往来上都,恒取道于此,后讹为四海冶。明天顺八年筑堡”。清于此设守备驻防,

  • 庄山

    即严道铜山。在今四川荥经县北。《汉书·邓通传》:文帝“赐邓通蜀严道铜山”。《盐铁论》作严山。东汉避讳改庄为严。

  • 昌北县

    1948年由昌图县析置,属辽东省。治八面城镇 (今辽宁昌图县北八面城镇)。1949年改属辽西省。1954年撤销,并入昌图县。旧县名。东北解放区设。1948年由昌图县北部析置,治八面城(今辽宁昌图县八面

  • 永业郡

    南朝陈置,属建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岑溪县东筋竹镇。辖境相当今广西岑溪县东部地。隋开皇十年(590)改为永业县。南朝陈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东筋竹。隋开皇中改为永业县。

  • 滇越

    古族名。《史记·大宛传》: “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,名曰滇越,而蜀奸出物者,或至焉。”秦、汉时期滇越在今云南腾冲一带,处从蜀通身毒的交通要道上。

  • 平都亭

    在今河北武强县(小范)西南平都村。《史记·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》:汉惠帝五年(前190),封刘到为“平都”侯。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