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普救寺

普救寺

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北二十四里土岗上。西邻古蒲州城址,东连西厢村。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。《清一统志·蒲州府》: 普救寺 “在永济县东五里。唐释道积修建,十年乃成。本名西永清院。五代时改今名。高爽华博,东临郡治,南望河山”。宋元时寺仍兴盛。明嘉靖三十四年 (1555) 地震倾圯后重建。1920年毁于火,仅存基址及石坊、三大士洞、舍利塔 (十三级高50米) 等。唐元稹 《会真记》 (又名莺莺传)、元王实甫之 《西厢记》 均取材于此。1986年按唐、宋、明时代建筑风格在原址上重建。


在山西省永济市西北。创建于唐武则天时期,原名西永清院。唐代元稹所著传奇小说《会真记》(《莺莺传》)中有记载。王实甫著《西厢记》故事取材于此。明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毁于大地震,随即重建。1920年寺毁于火,仅存舍利塔等。舍利塔(俗称莺莺塔)系13层砖塔,高约50米,犹存唐制。塔具奇特的回声效应,为中国四大回音建筑、世界六大奇塔之一。1986年复建寺庙,1989年竣工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青凤山

    又名穿山。在今广西柳城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柳州府》: 青凤山 “在柳城县 (今凤山镇) 西二里。高百余丈,为县案山。上有一窍通明。一名穿山”。

  • 宁陕营

    在今陕西宁陕县。《清一统志·西安府三》:宁陕营“在宁陕厅南十五里老关口,嘉庆十九年建城,设参将驻守”。清嘉庆十九年(1814年)置,驻老关口(即今陕西宁陕县)。设参将驻守。后废。

  • 大县

    即大要县。西汉置,属北地郡。治所在今甘肃宁县东南。东汉废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北地郡大��县注:师古曰:“��即古要字也, 音 一遥反。”

  • 刻石山

    ①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0绍兴府: 刻石山 “在会稽西南七十里。晋时王彪有《会稽刻石山》 诗”。因秦始皇曾至此刻石颂德而名。②即今浙江嵊县西南独秀山。宋高似孙 《剡录》卷2引 《十道志

  • 三辅

    西汉时于京畿之地所设京兆尹、左冯翊、右扶风的合称。治所皆在长安城中。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。后世政区划分虽时有变动,但直到唐代,习惯上仍称这一地区为“三辅”。西汉景帝二年(前155年)分内史为左、右内史,

  • 封门山

    在今广东封开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封川县: 封门山 “在县 (今封川镇) 东北二十里。峰峦秀蔚,两崖如门”。

  • 龙游驿

    明置,在今广西龙州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1龙州:龙游驿“在城西。《舆程记》:自龙州驿正南渡广源、江州,入白藤大小两江,为龙州入交趾之道”。

  • 资阳县

    北周武成二年 (560) 于资中县故城置,为资州资阳郡治。治所即今四川资阳市。《元和志》卷31资阳县: “因资水为名。” 隋开皇三年 (583) 为资州治。大业初属资阳郡。唐属资州。元省入简州。明洪武

  • 鱼窍峡

    在今甘肃成县西二十里。峡中天井山下,有东汉建宁四年 (171) 所建黄龙碑 (亦名西峡颂摩崖),记载武都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事迹。传为唐吴道子手笔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70: 清风轩 “有汉武都太守河阳李

  • 疋播城

    即今西藏穷结县。唐杜佑《通典·边防·吐蕃》:“隋开皇中,其主论赞率弄赞都牂牁西疋播城已五十年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