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景谷道

景谷道

古道路名。古代甘肃入四川的道路之一。以景谷 (今青川河) 而名。由今甘肃文县顺白龙江而下,至四川青川县东北之白水镇,南下经广元市西南之宝轮院,南转至剑阁; 或由白水镇向西溯青川河而上,由青溪镇转南至平武县。三国魏景元年间,邓艾伐蜀,即循此道青溪镇一线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姜维传》: “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入,遂破诸葛瞻于绵竹。”


自今甘肃省文县南沿白水江进入四川之道。三国魏景元年间邓艾进军蜀国,即循此道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罗隆宗

    即洛隆宗。在今西藏洛隆县东。清乾隆《西域同文志》 卷18: “西番 (藏) 语,罗隆,南川也。城南有川,故名。”

  • 禹门河

    即今山西汾阳县北之禹门河。源出县西北张家堡西,东南流入文峪河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2汾阳县: 禹门河在 “城西十里。西山诸溪之水会流于此,谓之河口,伏流潜注,东入于文湖。相传禹导洪水至此,因名”。

  • 里方

    在今越南莱州省西北部。清代为临安府纳楼土司辖地。《滇南界务陈牍·普界陈牍·湄江东岸边界图册》:“黑玉顶山,夷曰旧米拉山,为元江属六能与临安属里方交界地。”

  • 洛隆宗

    又作洛龙宗、罗隆宗。治所即今西藏洛隆县东康沙。清乾隆 《西藏志·疆圉》: “工布江达、拉里、说板多、洛隆宗、昌都皆为要隘。”“洛隆”,藏语意为南谷。1960年与硕般多宗合并设洛隆县,后迁驻孜托。原西藏

  • 滇滩隘

    亦称滇滩关。在今云南腾冲县北一百一十里,现滇滩铁厂处。明、清为腾越九隘之一。《清一统志·腾越直隶厅》: 滇滩关,“明宣德五年,茶山长官司奏置巡司于滇滩,今裁”。

  • 亳殷

    殷都。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小屯村。《尚书·盘庚》: “盘庚五迁,将治亳殷。” 郑玄注云:“商家自徙此,而号曰殷。”

  • 战国魏邑。在今河南博爱县西北。《水经·沁水注》 引 《竹书纪年》: 梁惠成王元年 (前369),“赵成侯偃、韩懿侯若伐我葵”。《路史·国名纪》 作鄈。《史记·魏世家》、《索隐》 作蔡。古邑名。战国魏邑

  • 马乃营

    明洪武十七年(1384)置,即今贵州晴隆县南马乃营。清爱必达《黔南识略》卷28普安县:“国朝顺治十八年,普安州属马乃营土目叛,总督赵廷臣讨平之。”

  • 通衢镇

    即今广东龙川县东通衢镇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在广东省龙川县东南部。面积56平方千米。人口2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通衢圩,人口950。驻地古时为龙川对外交通要津,有通衢大道之称,故名。又因古时多梅树,故又名

  • 路南县

    ①1913年改路南州置,后属云南滇中道。治所即今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。1916年直属云南省。1956年改设路南彝族自治县。②1945年9月晋冀鲁豫边区由平东、平西二县合并设置,属太行区。治广阳 (今山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