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渠
在今江西宜春市西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袁州宜春:“西南十里有李渠,引仰山水入城,刺史李将顺凿。”《清一统志·袁州府》:李渠“在府城西。源出官陂口……《府志》,元和四年,李将顺守袁州。时州多火灾,居民负江汲溉甚艰,将顺以州城地高,秀江低城数尺,不可堰使入城,惟南山水可堰,乃凿渠引官陂水溉田二万,又决使入城缭绕闾巷,其深阔可通舟,邦人目曰李渠。宋淳熙四年,州守张杓复导渠千五百余丈。宝庆三年,州守曹叔远重浚,增设减水、接水沟及大小斗门,为法最备。明时屡浚屡淤。本朝康熙八年复加修治”。
在今江西宜春市西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袁州宜春:“西南十里有李渠,引仰山水入城,刺史李将顺凿。”《清一统志·袁州府》:李渠“在府城西。源出官陂口……《府志》,元和四年,李将顺守袁州。时州多火灾,居民负江汲溉甚艰,将顺以州城地高,秀江低城数尺,不可堰使入城,惟南山水可堰,乃凿渠引官陂水溉田二万,又决使入城缭绕闾巷,其深阔可通舟,邦人目曰李渠。宋淳熙四年,州守张杓复导渠千五百余丈。宝庆三年,州守曹叔远重浚,增设减水、接水沟及大小斗门,为法最备。明时屡浚屡淤。本朝康熙八年复加修治”。
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,位于郑和群礁西南约六十里, 西距大现礁三十七里。为圆形珊瑚礁。中国渔民向称东南角。1935年公布名称为小觅出礁。1947年改名小现礁。郑资约《南海诸岛地理志略》载:小现礁“为一圆
元至正十五年 (1355) 改盘顺府置,属四川行省。治所在今湖北鹤峰县境。明洪武五年(1372) 改为长官司,成化末复为安抚司,属容美宣抚司。清初废。
①唐置,属九陇县。在今四川彭州市西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龙纪元年(889),王建大破山行军于新繁,“杨晟惧,徙屯三交”。即此。②清置,属临县。即今山西临县南三交镇。(1)在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西南部。面积3
在今贵州遵义县附近。《明史·李应祥传》:万历二十八年(1600)征播州杨氏,镇雄兵王嘉猷“扬声捣大水田,而潜以一军拔大夫关,直抵马坎”, 即此。在今贵州省遵义县附近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征播州
唐武德三年 (620) 置,属思州。治所在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。据 《元和志》 卷30思王县: “相传云汉时陈丘为牂柯太守,阻兵保据思邛水。汉将夜郎王数万,破丘于此,安抚百胜,时人思慕,遂为县
在今广东台山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广州府新宁县:仓步营在“县(今台山市)东四十里,东北至新会县之赤水口营三十里。相近者又有水流径营。《志》云,旧防新宁上朗、张也、恩平、交径等山贼”。
清初改木册长官司置,属施州卫。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西南。雍正十三年(1735)废。清初改木册长官司置,治今湖北省宣恩县南板栗园。属施州卫。雍正十三年(1735年)废。
即今广东吴川市西北塘㙍镇。 1942年吴川县曾徙治于此。
即火寻国。唐西域国名。都城在急多飓遮城(今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下游一带)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:火寻“或曰货利习弥,曰过利,居乌浒水之阳”。
①北周闵帝元年(557)分蓝田县地于白鹿原上置,属蓝田郡。治所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十一里。建德二年(573)废。唐武德二年(619)复置,属雍州,移治今蓝田县西南三十二里石门村。次年改名宁民县。②五代梁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