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栾城县

栾城县

东汉改关县置,属常山国。治所在今河北赵县西北十五里南轮城。三国魏废。北魏太和十一年(487) 复置,移治今栾城县西二里,属赵郡。北齐又废。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复置,属栾州,大业初属赵郡。唐天祐二年 (905) 改为栾氏县,属镇州。五代唐复名栾城县。宋属真定府。元属真定路。明洪武十年 (1377) 移治今栾城县,属真定府。清属正定府。民国初属直隶保定道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


在河北省西部偏南。属石家庄市。面积350.6平方千米。人口31.9万。辖5镇、3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栾城镇。因春秋晋侯栾宾封其子栾书食采邑于此,故名。清同治《栾城县志》:“栾城以栾武子肇封而得名。”西汉置关县,治今栾城镇北十里铺,属常山郡。东汉章和元年(87年)省关县,置栾城县。东汉末省入平棘县。北魏太和十一年(487年)复置栾城县,治今栾城镇西焦家庄东,属赵郡。北齐省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复置,属栾州。唐初属赵州,大历三年(768年)改属恒州,天祐二年(905年)改名栾氏县,属镇州。五代唐同光元年(923年)复名栾城县。北宋庆历八年(1048年)属真定府。元初属赵州,后属真定路。明洪武十年(1377年)徙治今址,属真定府。清属正定府。1914年属保定道,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1938—1948年分属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边区。1949年属石家庄专区。1958年并入藁城县,1962年复置栾城县。1968年属石家庄地区,1986年改属石家庄市。地处太行山山前平原和冀中平原连接区,地势西边略高。洨河流经境内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谷子。为省粮棉生产基地县和全国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试验基地。有化工、建材、机械、纺织、食品、制药等工业。京广铁路、京珠高速公路及107、308国道等经此。古迹有春秋栾武子、西汉柴武、唐苏味道墓。韩家庄为元末红巾军起义首领韩山童、韩林儿父子故里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大泥

    古国名。在今泰国南部北大年一带。当横断马来半岛路线要冲。明代中期后载籍常将大泥误为勃泥、浡泥。 《海语》译作佛打泥,《海录》译作太呢。

  • 土桥

    在今山西榆次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0榆次县:土桥“在县东北六十里”。集镇名。(1)在山东省陵县西部,属陵城镇。人口 3110。为原土桥镇人民政府驻地。原村名界河铺,李姓于明朝永乐初年由胶东半岛即墨县

  • 高望堡

    在今山西壶关县西七里。唐武德四年(621) 置壶关县于此。贞观十七年 (643) 移今壶关县治。

  • 马边县

    1914年改马边厅置,属四川永宁道。治所在今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。1928年直属四川省。1984年改设马边彝族自治县。旧县名。1914年改马边厅置,治今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建镇。1984年撤销,改设马

  • 贡布拉

    山名。在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谷,为民间传说中的藏族发源地。《西藏王统记》载,太初有猕猴与女魔交配生六子,于“聚鸟林”中以采集为生,其后种落繁殖,“父猴乃领至贡布拉,播谷种于大地,以谷为食,以树叶为衣,于

  • 奥南暗沙

   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内,为南薇滩东侧的暗沙。水深约8米。1935年公布名称为阿利那滩。1947年改名奥南暗沙。

  • 风洞关

    明置,属松潘卫。在今四川松潘县东三十七里风洞山上。《明史·马昊传》:正德十年(1515),“乃督参将张杰等修筑墙栅, 自三舍堡至风洞关,凡五十里”。

  • 朴族

    一作朴俗。在今西藏比如县东南普宗。为藏北三十九族之一。清乾隆《西藏志·外番》、《卫藏通志》作三札。

  • 道场山

    在今浙江湖州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1湖州府: “道场山在府南十二里。亦近郊之胜。”

  • 二甲镇

    即今江苏通州市(金沙镇)东南二十七里二甲镇。当串场河南岸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:通州(今南通市)东南有“二甲”。在江苏省通州市东南部。面积75平方千米。人口8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二甲,人口9000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