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桃源县

桃源县

①五代闽龙启元年 (后唐长兴四年,933)升桃林场置,属泉州。治所即今福建永春县。闽永隆四年 (后晋天福七年,942) 改名永春县。

②北宋乾德元年 (963) 分武陵县置,属朗州。治所即今湖南桃源县。宋本 《寰宇记》 卷118桃源县: “以桃源为名。” 乾道初属常德府。元元贞元年 (1295) 升为桃源州。明洪武二年 (1369) 复改桃源县。民国初属湖南辰沅道。1922年直属湖南省。

③明洪武初改桃园县置,属淮安府。治所即今江苏泗阳县西南六里城厢镇。1914年为避免与湖南桃源县重名,改名泗阳县。


(1)古县名。五代闽龙启元年(933年)升桃林场置,治今福建省永春县。属泉州。永隆四年(942年)改名永春县。(2)古旧县名。明洪武初以桃园县改名,治今江苏省泗阳县西南废黄河南岸旧泗阳(城厢)。属淮安府。1914年因与湖南省桃源县重名,改名泗阳县。(3)今县名。在湖南省西北部、沅江下游,雪峰、武陵二山余脉间。属常德市。面积4458平方千米。人口97.3万。辖15镇、26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漳江镇。北宋乾德元年(963年,一说二年)析武陵县置桃源县,以相传武陵山桃花源得名。《大明一统志》桃源县:“以其地有桃花源,故名。”《大清一统志》常德府山川:桃源山“在桃源县西南三十里,有桃源洞。相传即陶潜所记桃花源也”。治今漳江镇。初属朗州,大中祥符年间属鼎州。南宋乾道元年(1165年)属常德府。元元贞元年(1295年)升州,属常德路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复为县,属常德府。1914年属武陵道,1916年属辰沅道,1922年直属省。1949年属常澧专区,1950年属常德专区,1968年属常德地区,1988年属常德市。地处湘西山地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,形成低山、丘陵、平原兼有地貌。沅江及支流大杨溪、夷望溪、白洋河、延溪、陬溪等分布县境南北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。主产稻、甘薯、棉花,并产油菜籽、茶叶、苎麻、花生。农副产品以猪、鱼、家禽、湘莲著称。特产延泉黑猪、三阳鸡。林产有松、杉、南竹、油茶、油桐等。矿产有钨、金、金刚石、磷、锌、铜、黄铁矿、重晶石、硅石等。工业有机械、化肥、纺织、采金、酿造、印刷、日用瓷、石雕、食品加工、建材等。传统产品陬市桂花糖、漆河德字粉、桃源石雕久负盛名,砚石为国内名产。公路有319国道、常永等干线经此。水路循沅江上溯沅陵、洪江,下通洞庭湖。名胜古迹有桃花源、渔父祠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白浪渡

    在今山西平陆县东七十里黄河北岸。明置巡司于此。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、黄河北岸。明代为黄河渡口之一,置巡检司戍守。

  • 抱阳山

    在今河北满城县西南十里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: 清苑县 “有抱阳山”。《清一统志 ·保定府二》引 《旧志》: “两峰环抱南向,中谷温和,隆冬冰雪不积,故曰抱阳。又以花木蓊翳,亦曰花阳。有石洞数十处。又有龙

  • 高浦

    即今福建厦门市西北高浦。明属同安县,置高浦巡司于此。万历九年 (1581) 移至白礁,废。

  • 栎亭

    即春秋楚栎邑。在今河南新蔡县西北。《水经·汝水注》: “汝水又东,径栎亭北。” 即此。

  • 七源州

    唐置羁縻州,属邕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越南谅山省西北七溪。北宋属邕州左江道。后废。

  • 嗣溪山

    在今安徽旌德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8旌德县: 嗣溪山 “在县东三十里,接宁国县界。连亘十余里,以山溪相嗣不绝而名。一峰峭峙,谓之龙峰。稍西曰石凫山,梅溪出焉,东北流入宁国县为滑渡水,而注于西溪”。

  • 峙武岭

    在今广西上思县东南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0上思州: 峙武岭 “在州东南。其东峰高百丈上有土城,相传马伏波所立。山之麓为甘燕岩。其对峙者又有胡峙岭、回车岭,上皆有土城”。

  • 后溪街

    即今浙江衢县西南三十四里后溪镇。清嘉庆《西安县志》卷9:城南有后溪街。

  • 砀陂

    又名砀水。在今安徽砀山县南。《水经·获水注》: “ (砀) 陂中有香城,城在四水之中,承诸陂散流,为零水、瀼水、清水也,积而成潭,谓之砀水。” 《清一统志·徐州府一》: 砀水 “在砀山县南。亦名谷水”

  • 云门山

    ①在今浙江绍兴县南。《水经·渐江水注》:“(山阴)南又有玉笥、竹林、云门、天柱精舍,并疏山创基,架林裁宇,割涧延流,尽泉石之好。”《舆地纪胜》卷10绍兴府:云门山“在会稽南三十一里。有雍熙寺,为州之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