桐江
指今浙江钱塘江干流自建德市梅城镇至桐庐县城一段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0桐庐县: 桐江“在县治南。即浙江上源也,经桐君山下,因曰桐江”。
又称桐庐江。在浙江省中部。钱塘江自建德市梅城至桐庐县段的别称。《水经注·渐江水》:“紫溪东南流经桐庐县东为桐溪,孙权藉溪之名以为县目。”长42千米。水道狭窄,多峡谷险滩,建有富春江水库和水电站。两岸景色秀丽,有著名的七里泷峡谷,并有严子陵钓台等古迹。
指今浙江钱塘江干流自建德市梅城镇至桐庐县城一段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0桐庐县: 桐江“在县治南。即浙江上源也,经桐君山下,因曰桐江”。
又称桐庐江。在浙江省中部。钱塘江自建德市梅城至桐庐县段的别称。《水经注·渐江水》:“紫溪东南流经桐庐县东为桐溪,孙权藉溪之名以为县目。”长42千米。水道狭窄,多峡谷险滩,建有富春江水库和水电站。两岸景色秀丽,有著名的七里泷峡谷,并有严子陵钓台等古迹。
①在今河南淇县西南三十里。《旧唐书·甄济传》: 甄济 “天宝中隐居卫州青岩山”,安禄山辟之不就。②在今甘肃兰州市西北黄河滨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武威郡允吾县有 “青岩山”。古山名。又称苍峪山、仓岩山、
隋开皇元年(581)改中部县置,为内部郡治。治所在今陕西黄陵县西南十里。开皇三年(583)属敷州。大业初属敷政郡。三年(607)移治今黄陵县南四里,属上郡。唐武德二年(619)复改中部县。古县名。隋开
北魏太和十八年 (494) 改北安邑县置,属河北郡。治所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十五里禹王城。《元和志》 卷6夏县: “因夏禹所都为名。” 北周建德七年(578) 移治今夏县,为安邑郡治。隋大业初属河东郡。唐
即恒山。在今山西浑源县东南七里。《水经·㶟水注》:崞县“南面玄岳,右背崞山”。
明洪武元年(1368)改化州路置,次年属广东行中书省。治所在石龙县(今广东化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化州、吴川、廉江三市地。七年(1374)降为化州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改化州路置,治今广东省化州市
在今安徽歙县西十二里棠樾村。为棠樾鲍氏家族旌表本族先贤而建。牌坊共七座,明代两坊,清代五坊。清坊为三门四柱,中有一方形单檐攒尖碑亭,名骢步亭,有清邓石如题写的匾额。明坊为卷草型纹斗脊式,三间四柱三楼。
在今辽宁大连市旅顺口区黄金山北麓。系唐开元二年 (714) 鸿胪卿崔忻奉敕赴靺鞨封大祚荣为左骁骑卫员外大将军、渤海郡王,归程所凿,故以鸿胪井名之。明 《辽东志》 卷1: 鸿胪井二 “在金州旅顺口黄山之
即怯失迷尔。今克什米尔。《元史·郭侃传》:丁巳年(1257),“至乞石迷部,忽里算滩降。西戎大国也,地方八千里, 父子相传四十二世,胜兵数十万。侃兵至,破其兵七万,屠西城。又破其东城,东城殿宇, 皆构
在今浙江湖州市东二十二里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会稽郡乌程县: “有欧阳亭。” 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四》: “无疆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,为欧阳亭侯。” 即此。
北宋置,属含山县。即今安徽含山县西北二十七里仙踪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