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梅岭

梅岭

①在今浙江建德市西南五十六里,与衢州市接界。宋 《淳熙严州图经》 卷首 《寿昌县境图》 上,寿昌县南与龙游县交界有梅岭。《景定严州续志》 卷10寿昌县: 梅峰 “在县 (今寿昌镇) 西南三十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0寿昌县: 梅岭,“宋建都临安时,此岭最为要道,凡闽、蜀、江西、荆湖、二广、云南、八番、海外诸国来者,皆经其下,亦曰梅峰。元时尚为戍守处”。

②即今福建诏安县东南滨海之梅岭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9诏安县 “渐山” 条下: “又有梅岭,为戍守处。嘉靖四十四年,戚继光败 ‘贼’ 吴平于此。”

③在今福建武夷山市东南。岭极高峻,上多梅,故名。 朱熹有 “去路霜威劲, 归程雪意深。 玉梅踈半落,犹足慰幽寻” 的诗句。《史记·东越列传》: 汉元鼎六年 (前111),“东越反,发兵入梅岭,杀汉校尉”,即此。

④在今江西南昌市西湾里区,为西山最高峰。《史记·东越列传》: 西汉元鼎五年 (前112),“楼船将军杨仆使使上书,愿便引兵击东越。上曰士卒劳倦,不许,罢兵,令诸校屯豫章梅岭待命”。《索隐》:“豫章三十里有梅岭,在洪崖山足,当古驿道。” 《舆地纪胜》 卷26隆兴府: 梅岭 “在西山极崇峻处。下有梅仙观,今号阳灵观,旧说梅仙弃南昌尉学道于此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4南昌府: 梅岭 “以梅福得名”。

⑤在今江西宁都县东北。《史记·东越列传》:西汉元鼎五年 (前112),闽越反。六年,武帝将伐闽越,“命诸校屯豫章梅岭待命”。《正义》 引 《括地志》: “梅岭在虔化县东北百二十八里。” 《清一统志·宁都州》: 梅岭 “在州东北。……古多梅树,故名。今谓之修岭”。

⑥即大庾岭。在今江西大余、广东南雄两县之间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36南安军: 梅岭 “大庾岭上多梅,亦名梅岭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3大庾岭 “自九龄凿开新路后,两壁峭立,中途坦夷,上多植梅,因又名梅岭。一云,本汉初梅鋗将兵至此,故有梅岭之名”。

⑦又名修岭。在今江西广昌县西南六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35建昌军: 梅岭 “在广昌。有梅岭水出焉”。


(1)古山名。(1)即今江西、广东两省交界处的大庾岭。《舆地纪胜》引刘嗣元《界康记》:“庾岭多梅,亦曰梅岭。”亦谓因梅销居此得名。(2)在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南。岭极高峻,上多梅,故名。朱熹有“去路霜威劲,归程雪意深。玉梅疏半落,犹足慰幽寻”诗句。《史记·东越列传》:汉元鼎六年(前111年)东越反,发兵入梅岭,杀汉校尉,即此。(3)在今江西省宁都县东北。西汉初在豫章郡与东越界上。《史记·东越列传》二元鼎五年(前112年),“令诸校屯豫章梅岭待命”,以备东越。《方舆纪要》赣州府宁都县:“在县北六十里,又北六十里至广昌县,亦谓之修岭,古多梅树。”(2)今山名。又称飞鸿山、台岭。在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。据传西汉南昌尉梅福(字子真)曾弃官学道于此,梅岭由此得名。岗峦起伏,逶迤数里,秀木翠竹,景色宜人。岭上有梅仙坛,又称梅仙祠,现建有宾馆。岭下建有江西农业大学、方志敏烈士墓。为旅游避暑胜地,辟有国家森林公园。梅岭—滕王阁风景名胜区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江南东道

    唐开元二十一年(733)分江南道置,治所在苏州(今江苏苏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,浙江、福建二省以及安徽歙县、绩溪、休宁、祁门、黟县与江西婺源、玉山等县地。乾元元年(758)废。唐十五道之一。唐

  • 始基城

    在今河南柘城县东南。《元和志》 卷7宁陵县: 始基故城 “晋豫州刺史祖逖督护卫策所筑。初,乞活魁遣陈川据陈留浚仪,遣将魏硕于谷水南营。逖遣策等追战,大破之。因即立戍留守。策曰: ‘从祖公北伐数年,功始

  • 忠臣岭

    旧名南岭。在今广东紫金县东南南岭一带。《清一统志·惠州府》: “南岭在永安县东南九十里。……宋末,文天祥收散卒,自开麖嶂徙屯于此,后人呼为忠臣岭。天祥手植桂犹存。”即今广东省紫金县东南南岭。元至元十四

  • 颍川县

    隋开皇初改长社县置,为许州治。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。大业初为颍川郡治。唐武德四年(621) 复改为长社县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初(一说大业三年〔607年〕)改长社县置,治今河南省许昌市。历为许州、颍川郡治。唐

  • 李梅峰

    在今江西余干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5饶州府余干县:李梅峰“在县南八十里。高百丈,周三十余里,南接抚州府东乡县界。初名平原峰,又名贞女峰, 五代时有李峻、梅用读书其上, 因名”。

  • 妙高峰

    ①今江苏镇江市西北金山上,为金山最高处。东望焦山,西瞰金陵,南俯京口,北对瓜洲,为江南一形胜。山顶有妙高台。宋《嘉定镇江志》卷6:妙高山“妙高台,元祐初,主僧了元所立”。②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十里东山。宋

  • 麦积崖

    亦名麦积山。在今甘肃天水市东南八十里麦积乡境,是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。从公元四、五世纪的西秦起,历代在山中开凿了许多石窟,为我国大型石窟群之一。《魏书·李焕传》:正始三年(506),秦州主簿

  • 偏关县

    清雍正三年 (1725) 置,属宁武府。治所即今山西偏关县。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。1928年直属山西省。在山西省西北部、黄河东岸、长城南侧,邻接内蒙古自治区。属忻州市。面积1685平方千米。人口11.1

  • 石碑镇

    北宋置,属绵竹县。在今四川绵竹县南三十里。《方舆胜览》卷54汉州:八角井“在什邡县石碑镇。相传庞真人浴丹于此。患疮者洗之立愈”。

  • 新堤 (隄) 镇

    即今湖北洪湖市。清属沔阳州,有守备驻防。民国初属沔阳县,设县佐驻此。1952年改属洪湖县。1958年洪湖县移治于此。1987年改县为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