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社县
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属韩州。治所即今山西榆社县。《元和志》 卷13: “因县西北榆社故城为名。” 大业二年 (606) 废,义宁二年 (618)复置。唐武德三年 (620) 为榆州治,六年 (623) 改属辽州。北宋熙宁七年 (1074) 废。元祐元年(1086) 复置。蒙古至元三年 (1266) 废,六年(1269) 复置榆社县。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。1930年直属山西省。
在山西省东部、太行山西麓。属晋中市。面积1699平方千米。人口13.8万。辖4镇、5乡。县人民政府驻箕城镇。西晋析涅氏县置武乡县,属上党郡。十六国后赵为武乡郡治。北魏延和二年(433年)改武乡县为乡县,移治今武乡县东南故县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析乡县置榆社县,因县西北榆社古城而名。据《汉书·地理志》太原郡榆社县注:“《汲冢周书》:昔烈山氏,帝榆罔之后,其国为榆州。曲沃灭榆州,其社存焉,谓之榆社。”属韩州,县治在今榆社县社城镇。大业二年(606年)废榆社入乡县,义宁元年(617年)再析乡县重置榆社县,治今址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析榆社县置偃武县,属榆州;六年废榆州及偃武县,榆社县属辽州。先天元年(712年)改属仪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属乐平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属仪州。中和三年(883年)仪州改辽州,榆社属辽州。五代因之。北宋熙宁七年(1074年)并入武乡县;元祐元年(1086年)复置榆社县,属辽州。金因之。蒙古至元三年(1266年)并入辽山县,六年复置,属辽州,县治在今址。明、清因之。1914年属冀宁道,1927年直属山西省。1943年榆社分置二县。1944年并为榆社县。1949年属榆次专区。1958年榆社、武乡二县合并,属晋东南专区。1960年二县分治,恢复榆社县,属晋中专区。1968年属晋中地区。1999年属晋中市。浊漳河、泉水河、云簇河、武源河、东河、南屯河流经境内。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。农产以小麦、谷子、玉米、高粱、豆类、薯类、油料作物为主。特产阿胶。矿产有煤、铁、锰、石膏、油页岩等。工业有煤炭、冶金、化工、制药、机械、建材、针织等。太焦铁路和208国道、太邢公路经过县境。名胜古迹有禅山崇圣寺、响堂寺石窟、福祥寺、文峰塔、南村造像、赵王石勒墓及大量古生物化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