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武当山

武当山

①即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南武当山。为道教名山胜地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 “武当山一曰太和山,亦曰和山, 山形特秀, 异于众岳, 峰首状博山香炉,亭亭远出,药食延年者萃焉。晋咸和中,历阳谢允舍罗邑宰,隐遁斯山,故亦曰谢罗山焉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43引郭仲产 《南雍州记》 云: “学道者常百数,相继不绝。” 《明一统志》 卷60襄阳府: 大岳太和山 “在均州南一百二十里。山有二十七峰、三十六岩、二十四涧、五台、五井、三泉、三潭。初名仙室山,又名大岳山。真武奉元君之言游览至此,改名太和。其中一峰最高者旧为天柱峰,亦曰紫宵峰,岩曰紫宵岩,因栖止修炼。后人谓非玄武不足以当之,又更名武当山”。主要景点有玄岳门、玉虚宫遗址、复真观、紫霄宫、南宫岩、金殿等。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。

②在今甘肃永昌县北五里。清宣统 《甘肃新通志》 卷7: “神祠自麓至顶层叠而见。以顶有真武庙而名。”


(1)在江西省龙南县南,与广东省和平县交界。山上奇石壁立,形如玉笋。有九十九峰,林立如排,绵亘数里。竹木繁茂,风景优美。山南凿有石磴,可登峰顶。山前门联曰:“武将文臣皆下马,当天奏帝且停车”,联首含“武当”二字,简称武当山。(2)又称大武当山、太和山。在湖北省西北部、汉水南岸。为大巴山东段分支。西北—东南走向,长约260千米,海拔约 1000 米。主峰天柱峰,在丹江口市境内,海拔 1612 米。《道经·大有金宝全书》载为昊天上帝封真武为北极玄天上帝处,并有“非真武不足以当之”之说。山名源此。是中国名山之一,中有七十二峰、二十四涧、十一洞、三潭、九泉、十池、九井、十石、九台等风景胜迹。历代道教名流如汉阴长生、晋谢允、唐吕纯阳、五代陈抟、宋寂然子、元张守清、明张三丰均在此修炼。为著名道教胜地,据记载,唐贞观年间即在灵应峰创建五龙祠。宋、元以来,代有开拓、增修、扩建,元末大部毁于兵火。明成祖于永乐十年(1412年)命工部侍郎郭琎、隆平侯张信、驸马都尉沐昕等督军夫三十余万人在此大兴土木,建成了拥有九宫九观、三十六庵堂、七十二岩庙、三十九桥、十二亭的庞大道教建筑群。明嘉靖三十一年(1552年)又维修扩建,“五里一庵十里宫,丹墙翠瓦望玲珑”概括了武当山建筑规模的宏伟。现在基本上保持着明代初年建筑体系,主要宫观尚存金殿和太和、南岩、紫霄、五龙、遇真、玉虚等六宫,复真、元和、太上、八仙、琼台等五观以及磨针井、玄岳门、榔梅祠、朝天宫等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。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为世界文化遗产,已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

金  殿


猜你喜欢

  • 破山寺

    南朝齐建。即今江苏常熟市北四里兴福寺。唐常建有 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 诗。即“兴福寺”。

  • 快州

    明永乐五年(1407)属建昌府。治所在仙吕县(今越南北部海兴省之仙侣县)。辖境相当今越南海兴省西南部快州、兴安县一带。宣德二年(1427)以后入安南。

  • 和罕驿

    清光绪二十九年 (1903) 置,在今新疆若羌县北破城。清宣统 《新疆图志》 卷81婼羌县: 和罕驿 “又名破城驿。有安集延废堡,周里许”。

  • 松溪堡

    明置,属茂州。在今四川茂县西北五十里飞虹乡 (松溪堡)。明曹学佺 《蜀中广记》 卷32引 《边防记》: “松溪堡附近黑苦七族番众二千有奇。嘉靖间攻围堡城,绝我饷道,要我重赂乃解。”

  • 定远厅

    清嘉庆七年 (1802) 置,属汉中府。治所即今陕西镇巴县。因汉封班超为定远侯,食邑于此,故名。1913年改为定远县。清嘉庆七年(1802年)析西乡县置,治今陕西省镇巴县。属汉中府。1913年降为县。

  • 麻 (蔴) 湾

    在今湖北神农架林区北。旧属房县。民国 《湖北通志》 卷36房县: 蔴湾 “ 《县志》: 在城南百二十里。设外委”。

  • 舍月县

    唐贞观十四年 (640) 改高山县置,属播州。治所在今贵州遵义市东南。《寰宇记》 卷121播州芙蓉县: 废舍月县 “以界内舍月山为名”。显庆五年 (660) 废。

  • 结伦州

    亦作佶伦州。元改结伦峒置,属太平路。治所在今广西天等县东北进结镇。明属太平府。1916年改为镇结县。元升结伦峒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东北镇结。辖境相当今广西天等县东北部分地区。属太平路。明属太平

  • 城阳军

    金初置,属山东东路。治所即今山东莒县。大定二十二年 (1182) 升为城阳州。金置,治莒县(今属山东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省莒县、沂水、莒南、日照、沂南、沂源等县市。大定二十二年(1182年)升为城阳州。

  • 莫阳县

    西晋置,属高兴郡。治所在今广东阳春市西南。后属高凉郡。《寰宇记》 云: 县以漠阳江为名。南朝梁废。古县名。西晋太康元年(280年)置,治今广东省阳春市西南漠阳江西。初属高兴郡,后属高凉郡。南朝梁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