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武都郡

武都郡

①西汉元鼎六年 (前111) 置,治所在武都县 (今甘肃西和县南仇池山东麓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武都、成县、徽县、西和、两当、康县及陕西凤县、略阳等县地。东汉移治下辨县 (今成县西三十里)。三国魏黄初中改置武都西部都尉,后入蜀。西晋复置武都郡,愍帝末没入杨氐。

②北魏太延二年 (436) 置,属岐州。治所在虢县 (西魏改洛邑,即今陕西宝鸡县驻地虢镇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宝鸡市县地。隋开皇初废。

③北魏太平真君九年 (448) 置,属南秦州。治所在石门县 (今甘肃武都县西北四十里石门乡,一说在今武都县东南)。西魏为武州治。北周改为永都郡。隋大业初改武州复置武都郡,治所在将利县(今武都县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武都、文县、康县等地。武德初复为武州。天宝初改为武都郡,乾元初复为武州。地处嘉陵江上游,山川险要,是陇右通往巴、蜀的交通要冲。十六国时,氐族杨氏曾据此建国。

④亦名南武都郡。南朝宋以秦州流民置,属益州。治所武都县 (今四川绵竹县西北遵道镇)。齐废。

⑤南朝宋元嘉中侨置,属益州。治所在下辩县(在今四川剑阁县西南武连镇南五里)。齐改为扶风郡。


(1)西汉元鼎六年(前111年)以白马氐地置,治武都县(今甘肃西和县西南)。东汉移治下辨县(今成县西)。辖境约当今甘肃省西和、成县、康县、陇南、两当、徽县及陕西省略阳、凤县等市县地。属凉州。三国蜀汉属益州。西晋属秦州。北魏移治石门县(西魏改为安育县,北周改为将利县,今陇南市东南)。属梁州。辖境约当今陇南市一带。西魏为武州治。北周改为永都郡。隋大业及唐天宝、至德时又曾改武州为武都郡。地当陇、蜀通道,山川险阻,为陇右通往巴蜀的交通要道。三国蜀汉诸葛亮伐魏,先取武都。十六国时氐族杨氏曾据此建国。(2)北魏太延中置,治虢县(西魏改名洛邑县,今宝鸡市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宝鸡市一带。属岐州。隋开皇初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东方镇

    即今海南省东方黎族自治县东南东方镇。1952年于此置东方县。1959年迁治八所镇。在浙江省缙云县北部,邻永康市。面积81平方千米。人口2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胪膛,人口 4330。以境内东方畈得名。解放

  • 行在所

    南宋都城。在今浙江杭州市。绍兴八年(1138)正式定都临安府,称行在所。以示不忘旧都汴梁而以此为行都之意。城区分为宫城和外城两部分。宫城又称皇城、大内, 在凤凰山东麓,周围九里,北起今凤山门,西至万松

  • 车谷山

    在今河南潢川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0光州:车谷山在“州南七十里。群峰拥抱,清流萦绕”。

  • 思茅县

    1913年改思茅厅置,后为云南普洱道驻地。治所即今云南思茅市。1929年直属云南省。1993年改设思茅市。旧县名。1913年改思茅厅置,治今云南省思茅市思茅镇。1958年并入普洱县,1981年复置。1

  • 鄂穆楚河

    亦名鄂穆曲河。为澜沧江南源。即今青海杂多、囊谦二县境之解曲 《昂曲)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西藏: 澜沧江有二源: “一源发于匝坐里冈城西北巴喇克拉丹苏克山,名鄂穆楚河,俱东南流,至匝坐里冈城东北察木多

  • 缺口村

    在今广东东莞市西南四十里虎门镇西北,东近虎门寨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乾城县

    1914年改乾县置,属湖南辰沅道。治所即今湖南吉首市西南乾州。1922年直属湖南省。1953年迁驻所里 (吉首镇),改名吉首县。1982年改为吉首市。旧县名。原名乾县。因与陕西省乾县重名,1914年改

  • 青山埠

    即今江西萍乡市西四十里青山镇。明嘉靖《袁州府志》 卷2: 萍乡县有青山铺。

  • 销魂桥

    即霸桥。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郊灞桥稍西北处。《开元天宝遗事》 卷下: “长安东灞陵有桥,来迎去送皆至此桥,为离别之地,故时人呼之销魂桥。”

  • 晦发 (發) 川

    即今吉林松花江支流辉发河。《金史·纥石烈胡剌传》: “纥石烈胡剌,晦发川唵敦河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