殽函
一作崤函。为殽山与函谷关的合称。相当今陕西潼关以东至河南新安县地。峻阜绝涧,阪道迂回,形势险要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 “褚先生曰: 吾闻贾生之称曰: ‘秦孝公据殽函之固。’” 《集解》 韦昭曰: “殽谓二殽; 函,函谷关也。” 张衡 《西京赋》:“左有殽函重险桃林之塞。” 皆此。
古代对殽山和函谷关的合称。相当今陕西省潼关县以东至河南省新安县地。西汉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秦孝公据殽、函之固。”即此。
一作崤函。为殽山与函谷关的合称。相当今陕西潼关以东至河南新安县地。峻阜绝涧,阪道迂回,形势险要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 “褚先生曰: 吾闻贾生之称曰: ‘秦孝公据殽函之固。’” 《集解》 韦昭曰: “殽谓二殽; 函,函谷关也。” 张衡 《西京赋》:“左有殽函重险桃林之塞。” 皆此。
古代对殽山和函谷关的合称。相当今陕西省潼关县以东至河南省新安县地。西汉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秦孝公据殽、函之固。”即此。
南宋绍兴中置,在今江西新干县东南城上乡。寻废。明、清复置巡司于此。
①即春秋楚大隧、直辕、冥阨三隘道的总称。在今河南信阳县南豫、鄂界上。《左传》: 定公四年 (前506),楚史皇谓子常曰: “若司马毁吴舟于淮,塞城口而入,是独克吴也。” 杜注: “城口,三隘道之总名。
唐至德二载 (757) 改安京县置,属宁越郡。治所在今广西钦州市北小董西。北宋开宝五年(972) 改为安京县。古县名。唐至德二载(757年)改安京县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北小董西。属宁越郡、钦州
清雍正三年(1725年)改天成卫、镇虏卫置,属大同府。治所即今山西天镇县。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。1928年直属山西省。1949年改属察哈尔省。1952年复属山西省。在山西省东北部、长城南侧,与河北、内蒙
在今广东化州市北。明洪武中置巡司于此。后废。清复置,移今化州市西北平定镇。
即今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西北六十九里班老乡。1934年 “班洪事件” 中村民曾英勇抗击英军的侵略。1960年根据 《中缅边界条约》 由我国收回。傣语 “班” 为坪, “老” 为酒, 意即
在今江苏泗阳县东。《清一统志·淮安府二》:张泗冲镇“在桃源县东十里”。
即苍梧。指今湖南南部、广东西北部及广西东北部广大地区。
一名裘亭、裘氏城。在今河南通许县东。《水经·渠水注》: 沙水 “又东南径陈留县裘氏乡裘氏亭西”。《寰宇记》 卷1陈留县: “裘氏城在县南六十里。《陈留风俗传》 云,陈留有裘氏城。《城冢记》云,秦时故县
一作沤夷川。即滱水西源,今山西浑源县东南之唐河。《周礼·职方》:“正北曰并州,……其川虖池、呕夷。”一说指祁夷水,即今山西广灵和河北蔚县境内桑干河支流壶流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