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喇大箐
在今贵州黔西县西北,与大方县分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3附水西宣慰司:比喇大箐“崇岩茂林,四面深阻,中平广,容数万人,夷酋奥地也”。清爱必达《黔南识略》卷25黔西州:比喇箐“在城西北三十里,四面深阻,平广容数万人,均昔时罗鬼所负隅也”。
在今贵州黔西县西北,与大方县分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3附水西宣慰司:比喇大箐“崇岩茂林,四面深阻,中平广,容数万人,夷酋奥地也”。清爱必达《黔南识略》卷25黔西州:比喇箐“在城西北三十里,四面深阻,平广容数万人,均昔时罗鬼所负隅也”。
隋文帝时置,在今陕西神木县北七十里黄羊城。炀帝改为连谷戍城。古镇名。隋文帝时置,在今陕西省神木县西北。炀帝改为连谷戍。大业十三年(617年)废。
①西汉置,属五原郡。治所在今内蒙古达拉特旗西北黄河南岸。东汉末废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河水 “东径河阴县故城北。又东径九原故城南”。②三国魏黄初中改平阴县置,属河南郡。治所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。东魏为河
即今江苏西部洪泽湖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1盱眙县: 洪泽浦在 “县北三十里。旧有破釜塘。邓艾立白水塘,与破釜相连,开水门八以溉田。其后炀帝幸江都,道经此,久旱遇雨,因改今名”。
即今江苏江阴市南青阳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5常州府江阴县: 青旸镇在 “县南四十里。运河所经。…… 《旧志》: 县滨江为险,而青旸实腹里之冲要”。古旧镇名。宋置,即今江苏省江阴市南青阳镇。以许青旸所居处
指今浙江钱塘江干流自建德市梅城镇至桐庐县城一段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0桐庐县: 桐江“在县治南。即浙江上源也,经桐君山下,因曰桐江”。又称桐庐江。在浙江省中部。钱塘江自建德市梅城至桐庐县段的别称。《水经
南朝宋置,属海昌郡。治所当在今广东高州、信宜二市县境。梁以后废。
又名涂井河。即今四川忠县东北五十五里之汝溪河。东晋常璩 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: 临江县 “有盐官,在监、涂二溪,一郡所仰”。《清一统志 · 忠州》: “涂溪源出梁山县蟠龙山,亦曰蟠龙溪,东南流入州界,经
在今江苏淮阴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2淮安府: 钵池山在 “府西北四十里。以形似名。冈阜盘旋,凡三四里。今堤此以御河患”。
北宋置,属临海县。即今浙江临海市东北二十里大田镇。(1)在天津市汉沽区西北部,北濒蓟运河。面积11平方千米。人口 8840。镇人民政府驻大田庄,人口 2300。明初由田姓建庄,始称“西田庄”,简称田庄
指台湾本岛。《隋书·流求国传》: “流求国,居海岛之东,当建安郡东,水行五日而至。” 大业六年 (610),炀帝遣陈稜、张镇州率兵自义安 (今广东潮安) 浮海击之, “至高华屿, 又东行二日至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