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昌卫
①明洪武三年(1370)改永昌路置,属陕西都司。治所即今甘肃永昌县。二十六年(1393)改属陕西行都司。辖境约当今甘肃金昌市及永昌县地。清雍正二年(1724)改置永昌县。
②又称金齿卫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)置,属云南都司。治所即今云南保山市。洪武二十三年(1390)升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。嘉靖元年(1522)废军民司,仍为卫。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)废。
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置,治今甘肃省永昌县。属陕西都司,后属陕西行都司。清雍正二年(1724年)裁卫置永昌县。
①明洪武三年(1370)改永昌路置,属陕西都司。治所即今甘肃永昌县。二十六年(1393)改属陕西行都司。辖境约当今甘肃金昌市及永昌县地。清雍正二年(1724)改置永昌县。
②又称金齿卫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)置,属云南都司。治所即今云南保山市。洪武二十三年(1390)升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。嘉靖元年(1522)废军民司,仍为卫。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)废。
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置,治今甘肃省永昌县。属陕西都司,后属陕西行都司。清雍正二年(1724年)裁卫置永昌县。
即今新疆塔城市。元代为察合台汗国属地。《元史·世祖纪》: 至元十九年 (1282) 三月戊子,“立塔儿八合你驿,以乌蒙阿谋岁输騬马给之”。
战国魏邑,后入于秦。在今陕西合阳县东南四十里。《史记·魏世家》:文侯十七年(前430),“西攻秦,至郑而还,筑雒阴、合阳”。即此。秦置合阳县。古邑名。又作郃阳。战国魏邑,后入秦。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。
金置,属咸宁县。即今陕西长安县东鸣犊镇。宋敏求 《长安志》 卷11: 鸣犊镇 “在万年县南六十里镇西原,下有鸣犊泉,故名”。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北部。面积47平方千米。人口3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鸣犊
在今湖南常德市西三里。一名拱辰,以宋柳拱辰得名。曾巩有《归老桥记》。
在今江西星子县西北码头镇旁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14南康府星子县:“又出北门五里至五里牌,迤西行五里至马头岭。”
在今山东蒙阴县东南。《水经·沂水注》:堂阜水 “导源堂阜……东南注桑泉水”。
①在今浙江武义县西。《清一统志·金华府一》:书台山“在武义县西三里。相传唐舒元舆读书于此”。②在今四川资阳市南。《清一统志·资州》:书台山“在资阳县南五里。相传汉王褒读书处”。
又名浏阳口。在今湖南长沙市北湘水东岸。《水经·湘水注》: “湘水又径刘口戍西,北对浏水。” 《资治通鉴》: 五代梁开平元年 (907),楚王马殷“命在城都指挥使秦彦晖将水军三万浮江而下,水军指挥使黄璠
在今河北任丘市北。左太冲 《魏都赋》云: “掘鲤之淀,盖节之渊。” 唐李善注: “掘鲤淀在河间莫县之西。” 又 《方舆纪要》 卷13任丘县: 掘鲤淀“铁灯竿口之水自河间县引流,东北出入县境,汇而为淀,
即今四川绵竹县东北拱星镇。清道光 《绵竹县志》 卷12: 拱星场在 “城东北三十里,与安县交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