沁河
在今河北邯郸市北。《清一统志·广平府一》 “渚、沁二河”条:“沁河在(邯郸)县北,其源亦有二:一在县西二十里曰岩嵛河;一在县西北二十里曰牛照河。二河皆出紫山,合流径县西北一里,又东绕县北入滏阳河。”
又称沁水。古称洎水、少水。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:“谒戾之山,其上多松柏,有金玉。沁水出焉,南流注于河。”即此水。黄河下游支流。在山西省东南部。源出沁源县北太岳山东麓,南流到河南省武陟县入黄河。长485千米,流域面积1.35万平方千米。水力资源丰富。主要支流有丹河等。
在今河北邯郸市北。《清一统志·广平府一》 “渚、沁二河”条:“沁河在(邯郸)县北,其源亦有二:一在县西二十里曰岩嵛河;一在县西北二十里曰牛照河。二河皆出紫山,合流径县西北一里,又东绕县北入滏阳河。”
又称沁水。古称洎水、少水。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:“谒戾之山,其上多松柏,有金玉。沁水出焉,南流注于河。”即此水。黄河下游支流。在山西省东南部。源出沁源县北太岳山东麓,南流到河南省武陟县入黄河。长485千米,流域面积1.35万平方千米。水力资源丰富。主要支流有丹河等。
在今江苏苏州城内西北隅。《吴地记》曰: “都亭桥,寿梦于此置都驿招四方贤客,基址见存。”
一作大嶝屿。即今福建同安县东南大嶝岛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30泉州《景物下》:大登屿“在同安县海中”。旧有民居,明洪武二十年(1387)迁入内地,成化后渐复旧土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载:大登屿与小登屿“皆广
即今湖北枣阳市东刘升镇。《清一统志·襄阳府三》:刘升店“在枣阳县东四十里”。
明洪武二十年 (1387) 置,属海南卫。治所即今海南省海口市。清设琼山县丞驻此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置,治今海南省海口市。后废。
唐置,属羁縻播朗州。治所在今四川珙县西北。后废。
在今河南唐河县东。《南齐书·戴僧静传》:永明五年 (487),陈显达命僧静等讨桓天生,“未至比阳四十里,顿深桥。天生引虏步骑十万奄至,僧静合战大破之”。即此。在今河南省泌阳县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齐永
1912年改归善县置,后属广东潮循道。治所即今广东惠州市。1920年直属广东省。1985年迁治淡水镇 (今惠阳市)。1994年改设惠阳市。旧县名。1912年改归善县置,治今广东省惠州市。1953年、1
南朝梁改北上洛郡置,治所在上津县 (今湖北郧西县西北上津镇)。西魏废帝三年(554)改为上州。南朝梁以北上洛郡改置,治上津(今湖北郧西县西北上津)。辖境不详。西魏改置上州。
在今四川广安县西二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65广安军:秀屏山“即军治所倚,峭壁森耸,草木丛茂,宛若屏障,故名”。
唐贞观二十一年(647)以铁勒奚结部置,属燕然都护府。在今俄罗斯赤塔西南赤塔河上游一带。总章二年(669)属安北都护府。开元元年(713)改隶灵州都督府。侨治回乐县(今宁夏吴忠市北)。后废。鹿,又作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