沅陵郡
南朝陈太建七年(575)置,治所在沅陵县(今湖南沅陵县西南)。隋废。大业初改辰州复置,治所在沅陵县(今沅陵县)。唐武德三年(620)废。
南朝陈太建七年(575年)改通宁郡置,治沅陵县(今属湖南)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沅陵县以西、以南的沅江流域和贵州省清水江(沅江上游)下游一带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废。大业三年(607年)改辰州复置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改为辰州。
南朝陈太建七年(575)置,治所在沅陵县(今湖南沅陵县西南)。隋废。大业初改辰州复置,治所在沅陵县(今沅陵县)。唐武德三年(620)废。
南朝陈太建七年(575年)改通宁郡置,治沅陵县(今属湖南)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沅陵县以西、以南的沅江流域和贵州省清水江(沅江上游)下游一带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废。大业三年(607年)改辰州复置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改为辰州。
又名铜塘山。在今江西上饶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5广信府上饶县: 封禁山在 “府东南八十五里。一名铜塘山。险塞危峻,为郡之要害。中产铜铁。景泰中,福建沙县寇邓茂七盗冶铜铁,剽掠永丰,知县邓显追捕遇害
在今四川雷波县与美姑县之间,为大小凉山分界山。海拔3960米。民国常隆庆 《雷马峨屏调查记》: “黄茅埂附近及西溪河以东之地乃称大凉山。”
明置,在今贵州石阡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2石阡府: 铜鼓关 “在府西北。《志》 云,石阡司与思南府蛮夷司接界处”。
唐、五代方镇名。唐上元元年 (760)置渭北鄜坊节度使,简称渭北或鄜坊节度使。治所在坊州 (今陕西黄陵县东南)。领鄜、坊、丹、延四州。建中四年 (783) 徙治鄜州 (今陕西富县)。辖有今陕西宜川、宜
又作亦马剌山卫。明永乐四年(1406年)置,治今黑龙江省巴彦县西北西集镇北野马山。后废。
在今青海湟中县境。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宋元嘉五年 (428),“河西王蒙逊伐秦,至盘夷,秦相国元基等将骑万五千拒之。蒙逊还攻西平”。
在今江苏常熟市虞山西北部白鸽峰。翁同龢 (1830— 1904) 字声甫,号叔平。江苏常熟人。咸丰状元。光绪帝师傅。支持康有为变法维新。光绪二十四年 (1898) 慈禧太后将其革职,令回原籍。三十年卒
即今贵州平塘县西北大塘乡。《清一统志·都匀府》:清平县有大塘哨。集镇名。在江西省余干县城西北部。大塘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 5100。宋代汪姓建村于门前湖(俗称大塘)边得名。村北鄱阳湖盛产鲜鱼。有粮油加
即今浙江兰溪市北女埠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兰溪县:平渡镇在“县西北十二里大溪北岸,下有女儿渡,溪流至此,东西阔二百余丈,有巡司戍守,洪武六年置”。古镇名。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北女埠。明洪武六年(1373
①即今吉林农安县北高家店镇。清光绪 《吉林通志》 卷16: 农安县东北 “六十里高家店镇”。②即今河南罗山县西北高店乡。清乾隆 《罗山县志》 卷1 《镇店》: “高家店,西南八十里。” (疑为“西北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