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头津
古代从湔堰(今都江堰县)至犍为(今彭山)间岷江上五津之一。在今四川彭山县北二十里。《晋书·李势载记》:东晋永和三年(347),桓温伐蜀,“温从山阳出江南,昝坚到犍为,方知与温异道,乃回从沙头津北渡”。即此。
在今四川省彭山县北。为岷江津渡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永和三年(347年),桓温伐成汉,自彭模直指成都,汉李势将昝坚与温异道,将自沙头津渡江,即此。
古代从湔堰(今都江堰县)至犍为(今彭山)间岷江上五津之一。在今四川彭山县北二十里。《晋书·李势载记》:东晋永和三年(347),桓温伐蜀,“温从山阳出江南,昝坚到犍为,方知与温异道,乃回从沙头津北渡”。即此。
在今四川省彭山县北。为岷江津渡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永和三年(347年),桓温伐成汉,自彭模直指成都,汉李势将昝坚与温异道,将自沙头津渡江,即此。
亦作四牌墟。在今广西鹿寨县东南四排乡。旧属修仁县。清光绪《广西舆西全图》修仁县图:西有四排墟。
一名白土塘。旧址在今福建泉州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泉州府晋江县“烟浦埭”条下:“又有仆射塘,唐元和二年刺史马总开浚,灌田数百顷。总后赠仆射也,俗号白土塘。”明时已废为田。又称白土塘。在今福建省泉州
亦作顶加芝莱社。即今台湾屏东县东南牡丹乡东北顶加芝来社村。《清史稿·邦交志六》:同治十三年 (1874) 三月,日兵船入侵台湾,“牡丹、高士佛、加芝来、竹仔各社咸被焚。……是月,日本攻生番纲索、加芝来
明置,属昌黎县。在今河北昌黎县南二十里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昌黎县: “又有蒲泊,旧产盐,置惠民盐场于此。” 清并入归化盐场。
唐置,为羁縻长宁州治。治所即今四川长宁县。后废。
唐武德四年 (621) 置,属洧州。治所在今河南尉氏县东南四十里。《寰宇记》 卷1开封府尉氏县: 废康阴县 “在康沟南,因名”。贞观元年(627) 废。古县名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于古亭城置,治今河
即今江西吉安市东南陂下村。1931年中央革命根据地所置公略县后曾迁治于此。
①南朝梁普通四年(523)置,治所在今广东雷州市。辖境相当今广东雷州、湛江、遂溪、徐闻等市县地。太清元年(547)改为南合州。隋开皇九年(589)平陈后又改为合州,治所在海康县(今雷州市)。大业初废。
即今河北行唐县西北五十六里口头镇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50行唐县图:西北有口头镇。在河北省行唐县北部。面积138.9平方千米。人口2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口头,人口1780。为县内四大古集镇之一。地处郜
夷部溪入金沙江之口。在今四川屏山县西北新市镇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 马湖路:“宋时蛮主屯湖内。元至元十三年内附后,立总管府,迁于夷部溪口,濒马湖之南岸创府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