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西路
北宋熙宁六年 (1073) 分河北路置,治所在真定府 (今河北正定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白洋淀向南,子牙河,滏阳河及京广铁路以西,太行山以东,河北阜平、唐县以南,河南旧黄河以北地区。金时东部、西南部略有缩小。元初废。
北宋熙宁六年(1073年)析河北路西部置,治真定府(治今河北正定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西南部和河南省北部一小部分。金时辖境东部与西南部略有缩小。金末废。
北宋熙宁六年 (1073) 分河北路置,治所在真定府 (今河北正定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白洋淀向南,子牙河,滏阳河及京广铁路以西,太行山以东,河北阜平、唐县以南,河南旧黄河以北地区。金时东部、西南部略有缩小。元初废。
北宋熙宁六年(1073年)析河北路西部置,治真定府(治今河北正定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西南部和河南省北部一小部分。金时辖境东部与西南部略有缩小。金末废。
在今山东莒县西南二十五里五花营。西汉元朔二年 (前127) 封城阳共王子壮为辟土侯,即此。《水经·沭水注》: 葛陂水 “发三柱山,西南流径辟土城南,世谓之辟阳城”。
又称二榆。为大、小二榆谷的合称。在今青海贵德县东北、尖扎县西北黄河南岸一带。东汉时为羌族居地。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:章和元年(87),迷唐率诸羌入陇西塞,“迷唐不利,引还大、小榆谷”。古地区名。大榆谷、
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小现礁。1935年命名小觅出礁。1947年改名小现礁。
北周置,在今青海贵德县西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天宝二年 (743),皇甫惟明 “击吐蕃,行千余里,攻洪济城,破之”。胡三省注引杜佑曰: “廓州达化县有洪济镇,周武帝逐吐谷浑所筑,在县西二百七十里。”北周
即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之纳林川、黄甫川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“河水又右,得湳水口。水出西河郡美稷县,东南流……其水俗亦谓之为遄波水,东南流入长城东。碱水出长城西碱谷,南入湳水。……湳水又东径西河富昌县故
在今甘肃清水县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义熙九年(413),“河南王炽遣镇东将军昙达、平东将军王松寿将兵东击休官权小郎、吕破胡于白石川,大破之,虏其男女万余口,进据白石城。显亲休官权小成
一名杜浦。即今上海市南汇县西北四十里周浦镇。元置下沙盐场及杜浦巡司于此。后盐场徙他处,巡司亦废。明嘉靖中又置三林巡司于此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4松江府上海县: 周浦镇 “明嘉靖三十四年,倭贼自柘林移据周
在今蒙古国南部南戈壁省布勒干一带。《汉书·匈奴传》:武帝时,“贰师将军将出塞,匈奴使右大都尉与卫律将五千骑要击汉军于夫羊句山狭。贰师遣属国胡骑二千与战,虏兵坏散,死伤者数百人”。
明永乐十一年 (1413) 置,直隶后军都督府。治所即今河北涿州市。后废。明永乐中置,治今河北省涿州市。属后军都督府。清顺治九年(1652年)省入涿鹿卫。
又称喇嘛寺。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角。清康熙四十四年(1705)建,为西安地区惟一的藏密黄教寺院。寺内藏经殿原藏有一部明正统年间刊刻、清初印刷的《大藏经》共六千六百余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