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江北行省
元至元二十八年 (1291) 置,治所在汴梁路 (今河南开封市)。辖境约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,江苏、安徽、湖北三省长江以北地区。元至正后其地分属江南、湖广、河南等行省。
蒙古至元五年(1268年)置河南等路行省,元至元十年废。二十八年又置,全称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,简称河南行省。因辖地主要在黄河(相当今废黄河一线)以南、长江以北,故名。治汴梁路(治今河南开封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、湖北两省大部及安徽、江苏两省长江以北地区。后辖境缩小。明洪武初惟称河南行省。
元至元二十八年 (1291) 置,治所在汴梁路 (今河南开封市)。辖境约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,江苏、安徽、湖北三省长江以北地区。元至正后其地分属江南、湖广、河南等行省。
蒙古至元五年(1268年)置河南等路行省,元至元十年废。二十八年又置,全称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,简称河南行省。因辖地主要在黄河(相当今废黄河一线)以南、长江以北,故名。治汴梁路(治今河南开封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、湖北两省大部及安徽、江苏两省长江以北地区。后辖境缩小。明洪武初惟称河南行省。
又名张公山、大障山。在今江西婺源县西北鄣公山。为黟山支脉。鄱阳湖水系与钱塘江水系分水岭。《寰宇记》 卷104休宁县: 率山 “在县东南四十里,率水出焉。《山海经》: 三天子都在率东,盖此山也”。此以率
即今山东鄄城县治鄄城镇。旧属濮县,民国时有县佐驻此。1931年于此置鄄城县。
唐武后久视元年 (700) 置,属羁縻淯州。治所在今四川长宁县南境。后废。
宋大理置,属威楚府。在今云南禄丰县东北六十二里仁兴镇古城。元改罗次县。大理后期置,治今云南省禄丰县东北碧城镇。元至元十二年(1275年)改为罗次州,二十四年改为罗次县。
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的指向礁。1935年公布名称为方向礁。1947年改名指向礁。
初名咸熙寺。又名大佛寺、七佛寺。辽开泰九年 (1020) 建,在今辽宁义县城内东大街路北。明 《辽东志》 卷1义州: 奉国寺 “在钟楼东。一名七佛寺。佛宇高七丈,中有佛像七尊,高与殿称,中建石碑”。清
①三国魏黄初四年 (223) 改淮南国置,治所在寿春县 (今安徽寿县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南,巢湖、肥西以北,塘河以东,凤阳、滁州市以西地区。太和六年 (232) 为楚国,嘉平元年 (249)复为淮
又名洛女陂。在今陕西西安市东。《清一统志·西安府》: “洛女陂” 条引 《三辅旧事》: “洛女冢南有洛陂,俗号曰洛女陂。”
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新竹县置,属台湾省。治所即今台湾新竹市。1949年裁入新竹县。1982年复置新竹市。在台湾省本岛西北部,西濒台湾海峡。面积49.2平方千米。人口38.4万,多为闽、粤两省移民
在今江西萍乡市南,接莲花县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57袁州府:马迹岭“在萍乡县南七十里。平夷修远。晋甘卓经此,石上有马迹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