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河曲县

河曲县

金贞元元年 (1153) 置,为火山军治。治所在今山西河曲县东南。大定二十二年 (1182) 为火山州治。后为隩州治。兴定四年 (1220) 移治黄河滩许父寨 (今河曲县城附近)。蒙古至元二年 (1265)废。明洪武十三年 (1380) 复置,属太原府。万历中移治今河曲县东南旧县乡。清属保德州,乾隆二十七年 (1762) 移治今河曲县。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。1928年直属山西省。


在山西省西北部、黄河东岸,北临内蒙古自治区,西临陕西省。属忻州市。面积 1328 平方千米。人口13.6万。辖4镇、9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文笔镇。五代北汉置雄勇镇。北宋太平兴国七年(982年)建火山军;治平四年(1067年)置火山县为军治;熙宁四年(1071年)废火山县。金贞元元年(1153年)置河曲县为军治,因县处“河(即黄河)千里一曲”得名(《大明一统志》)。清同治《河曲县志》:“县当河流曲处,故名。”大定二十二年(1182年)升火山军为火山州,后改名隩州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年)州县并入保德州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复置河曲县,六年废,十四年复置,属太原府。清初因之,雍正二年(1724年)改属保德州。乾隆二十九年(1764年)迁今址。1914年属雁门道、1927年直属山西省。1949年将东北部48自然村划归偏关县。1950年将黄河以北137自然村划归内蒙古。1983年属忻州地区。2000年属忻州市。地处黄土高原东部丘陵沟壑区。黄河、朱家川河、县川河流经境内。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。农产以谷子、糜子、高粱、小麦、玉米、马铃薯、豆类、油料作物为主。矿产有煤、铁、硫黄、铝土矿、黏土、油页岩、石灰石、石膏等。工业有煤炭、电力、化工、机械、建材、采矿等。河保、韩河、保石公路经过县境,黄河有渡口多处。有“民歌海洋”之称。名胜古迹有娘娘滩、海潮庵、香山寺、岱岳殿、弥佛洞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井谷关

    即今山西襄垣县东南井关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襄垣县东有井谷故关。《元和志》卷15襄垣县:井谷关“在县东南四十里。置在天井谷内,深邃似井,因以为名。魏武初迁邺,于此置关,周建德六年废”。在今山西省襄垣县

  • 安福墟

    ①北宋置,属南充县。在今四川南充市西南一百三十里安福镇。②即今江西宁都县北四十五里安福乡。明嘉靖《赣州府志》卷5:宁都县有安福市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10宁都州图:北有安福墟。③即今湖北枝江县西北

  • 竹城

    在今湖南澧县东南一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0澧州:竹城,“建炎、绍兴之扰,州尝寄治于仙明湖之南岸,以竹为城,至今人犹以竹城目之”。或说在今湖南岳阳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岳州府巴陵县“刘备城”条下:“又有

  • 建始县

    ①三国魏置,属上庸郡。治所在今湖北竹溪县东。西晋改为微阳县。②西晋泰始元年 (265) 置,属建平郡。治所在今湖北建始县东三十五里州基山下。明郭子章 《郡县释名》 四川卷下: “以其为汉巫县地,属建平

  • 睹 (覩) 虎山

    在今贵州平塘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3新添卫: 覩虎山在 “ (丹行长官) 司西十里。多林木,谓之覩虎大箐”。

  • 猛撒

    即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东北六十二里勐撒。明、清时与猛缅、猛猛合称 “三猛”,设土巡检司,属孟缅长官司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9孟缅长官司:“猛撒最弱,近折而入耿马矣。” 傣语 “猛” 为地方,“撒” 为

  • 游水

    即今江苏涟水县北涟水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临淮郡淮浦县: “游水北入海。” 《水经·淮水》: “又东至广陵淮浦县入于海。” 郦道元注: “淮水于县枝分,北为游水,历朐县与沭合,又径朐山西……游水东北入海。

  • 卫阳山

    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6开州:卫阳山“以在卫地之阳而名”。

  • 马迹泉

    在今陕西千阳县东南。《寰宇记》卷32:“秦王马迹泉在节义乡。”久湮。

  • 郴江

    一名黄水。源出今湖南郴县南黄岑山,北流入耒水。《太平御览》 卷49引盛弘之 《荆州记》曰: “黄箱山一名黄岑山,在东南三十里。其山郴水所出。” 《明史· 地理志》 郴州: “东有郴水,发源黄岑山,流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