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河桥

河桥

①战国秦建。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大庆关与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之间黄河上。《史记· 秦本纪》: 昭襄王五十年 (前257),“初作河桥”。《正义》: “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,渡河至蒲州,今蒲津桥也。”

②西晋泰始十年 (274) 建。在今河南孟县南、孟津县东北黄河上。《晋书·杜预传》: “预又以孟津渡险,有覆没之患,请建河桥于富平津。” 自东晋至五代,为兵家必争之要津。

③在今青海贵德县东北黄河上。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: 东汉永元五年 (93),护羌校尉贯友 “夹逢留大河筑城坞,作大航,造河桥,欲度兵击迷唐”。即此。后吐谷浑、吐蕃皆建桥于此。

④唐贞观中建,在今山西平陆县西南、河南陕县西北黄河上。唐代通称大阳桥。


(1)古桥名。(1)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与陕西省大荔县东大庆关间的黄河上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秦昭襄王五十年(前257年),“初作河桥”。当是我国记载黄河上建桥之始。唐代称蒲津桥。(2)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、河南省陕县西北黄河上。唐贞观中建。唐代称大阳桥。(3)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、孟州市西南黄河上。西晋泰始中,杜预以孟津渡险,于富平津建浮桥,世称河桥。唐代称河阳桥。为兵争之地。历代屡毁屡建,北宋时尚存。(4)在今青海省贵德县西黄河上。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:永元五年(93年),护羌校尉贯友“夹逢留大河筑城坞,作大航,造河桥,欲度兵击迷唐”,即此。后吐谷浑、吐蕃皆建桥于此。(2)集镇名。浙江省临安市西南部,昌化溪、蒲溪、昌南溪交汇处。河桥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 1250。 以桥为名。原为木桥,清康熙八年(1669年)易木以砖,乾隆四十六年(1781年)改石桥,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重修。今为钢筋混凝土桥。产茶叶、蚕茧、板栗、山核桃。有造纸、五金等厂。昔为唐昌首镇,水运码头,以竹木交易称著。公路通市区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泂酌亭

    在今海南省琼山市东北双泉之上。北宋苏轼 《泂酌亭诗序》 曰: “丁丑岁六月,轼南迁过琼,始得双泉之甘于城之东北隅,以告其人,自是汲者常满。泉相去咫尺而异味。庚辰岁六月十七日,迁于合浦,复过之,太守承议

  • 淮东

    地区名。亦称淮左。隋唐以前,从中原地区通往长江下游一般都在今安徽寿县附近渡淮,这段淮水的流向为自南而北,所以习称今安徽淮河南岸一带为淮东。有时也兼指包括长江下游一带。《汉书·荆燕吴传》: “立刘贾为荆

  • 青田山

    在今浙江青田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4青田县: 青田山在 “县治西北一里。有泉石之胜,县以此名”。

  • 回马岭

    古称石关。又名天关。在今山东泰安市泰山腹中。《宋史·礼志七》:“回马岭至天门路峻绝。”清聂��《泰山道里记》:“自水帘洞坊至回马岭坊,凡七里。过此马不能登矣。”在山东省泰安

  • 绍兴市

    1949年当地解放后由绍兴县城区析置,治所即今浙江绍兴市。简称越。在浙江省中部偏北、钱塘江南岸。面积 7901 平方千米(市辖区101平方千米)。人口433.5万(市辖区61.1万)。辖越城区和绍兴、

  • 他郎县

    1913年改他郎厅置,属云南普洱道。治所即今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。1915年改墨江县。旧县名。1913年由他郎厅改置,治今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驻地联珠镇。1916年更名墨江县。

  • 桑日

    即桑里。今西藏桑日县。

  • 灵应山

    ①在今河北丰润县西北四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1顺天府:灵应山“其山悬崖壁立,岩畔有泉,濆流而下。上有二石穴,一名攻书室,一名灵应洞”。②在今江西龙南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赣州府龙南县:灵应山在“县北二

  • 冶父山

    亦作野父山、野甫山。在今安徽庐江县东北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6庐江县:冶父山在“县东北二十里。相传欧冶子铸剑处。山比众山独尊,故曰父。峰岩峻峭,林峦森密,盘亘凡数十里。自麓至巅,几五里余。前有龙湫,

  • 立石关

    在今广东电白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4电白县:立石关“在县西北立石驿西。《志》云:神电卫西有立石驿。万历中,改掘冈驿。有立石巡司,寻革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