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洛阳

洛阳

①古都之一。本名成周,战国时改名洛阳。以在洛水之北而得名。东汉建武元年 (25) 建都于此。故址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。三国魏、西晋、北魏 (孝文帝以后) 亦都此。《续汉书 · 郡国志》 注引 《帝王世纪》 曰: “城东西六里十一步,南北九里一百步。” 隋大业初于汉魏故城西十八里营建东都,隋 (炀帝)、武周、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。故城在今河南洛阳市洛水南北、瀍水东西,称为隋唐故城。今洛阳旧城改筑于金哀宗时,仅当隋唐故城洛北瀍西一小部分。

②即今福建惠安县西南洛阳镇。旧属晋江县,清初置洛阳巡司于此。因洛阳江为名。


中国古都之一。三国前作雒阳,三国魏改洛阳。后也有通用。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,为成周城所在。战国改称雒阳,以在雒水北得名。秦置县,为三川郡治所。汉后又历为河南郡、司州、洛州、河南府、河南路治所。东汉、三国魏、西晋、北魏(孝文帝以后)、隋(炀帝)、武周、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;新莽、唐、五代梁、晋、汉、周、北宋、金(宣宗以后)皆为陪都。公元23年更始帝亦建都于此。战国至西汉是全国性商业都市之一。东汉、魏晋及隋唐时代成为当时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。汉魏故城在今白马寺东、洛水北岸,北魏时城东西二十里,南北十五里,内有街坊三百二十二,宅里二百二十。隋唐故城在汉城西,即今洛阳市,在今河南省洛阳市。隋大业初建,城跨洛水南北、瀍水东西,周回五十二里。城内隋时设东、南、北三市,唐时增设西市,为当时著名国际市场。今洛阳旧城改筑于金哀宗时,仅有隋唐故城一小部分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沃沮县

    ①即夫租县。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东沃沮传》:西汉武帝灭卫氏朝鲜,“分其地为四郡,以沃沮城为玄菟郡。后为夷貊所侵,徙郡句丽西北,今所谓玄菟故府是也。沃沮还属乐浪。汉以土地广远,在单单大

  • 弥卤堡

    在今山西左云县东北五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4大同府: 弥卤堡 “嘉靖二十二年筑,四十二年修,万历二年增筑,周二里有奇。……堡外控保安诸堡,内蔽左云卫西,东与破卤接”。

  • 宋崇水

    即今广东高要市东宋隆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肇庆府高要县:宋崇水在“府东南九十里。西北流,至府南(东)二十五里宋崇渡口入大江。有鸬鹚峡水注焉,本名宋隆,以故郡为名。唐讳隆曰崇。《志》云:鸬鹚峡水源出高

  • 州桥

    唐建,北宋改名天汉桥。在今河南开封市。南宋范成大《州桥》诗:“州桥南北是天街,父老年年等驾回。”即此。《清一统志·开封府二》:天汉桥“在祥符县东南。唐建州桥,宋改名。其西有金梁桥,皆跨汴水上”。又称天

  • 刺马儿刚等处招讨司

    元置,属吐番等处宣慰司。治所在今四川新龙县境。后废。

  • 丙村驿

    在今广东梅县东北丙村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程乡县:丙村驿“在县东三十三里。旧为盗薮”。

  • 南宁军

    南宋端平二年 (1235) 改昌化军置,治所在宜伦县 (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中和镇)。辖境相当今海南省海南岛西部地。明洪武元年 (1368) 改为儋州。南宋端平二年(1235年)以昌化军改名,治宜伦县(

  • 蛮哈

    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南铜壁关乡。《徐霞客游记·滇游日记九》: “西四关属蛮哈守备。” 蛮哈山在铜壁关前,明于此设蛮哈守备,驻兵总领神护、万仞、巨石、铜壁四关。

  • 略平镇

    北宋置,属德阳县。即今四川德阳市北略坪镇。

  • 上津镇

    即今湖北郧西县西上津镇。1947年当地解放后设上关县于此。在湖北省郧西县北部。面积352平方千米。人口3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上津,人口2870。为金钱河上游主要渡口,故名。为鄂陕边境古镇,南朝梁为上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