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阴水
汾水支流。在今山西太原市北。《水经·汾水注》: 洛阴水 “出新兴郡,西流径洛阴城北,又西径盂县故城南。洛阴水又西径狼孟县故城南,洛阴水又西南径阳曲城北,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0太原府: 洛阴水在 “府北三十里。源出忻州南界,南流经废洛阴城,有真谷水流合焉,又南会石桥河,注于汾水”。
汾水支流。在今山西太原市北。《水经·汾水注》: 洛阴水 “出新兴郡,西流径洛阴城北,又西径盂县故城南。洛阴水又西径狼孟县故城南,洛阴水又西南径阳曲城北,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0太原府: 洛阴水在 “府北三十里。源出忻州南界,南流经废洛阴城,有真谷水流合焉,又南会石桥河,注于汾水”。
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丹州置,治所在义川县 (今陕西宜川县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宜川县地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名丹州。
即今山东胶州市东北石河。产海盐。清时设盐大使于此,后移即墨县之金口镇。
唐置,属羁縻述昆州。治所在今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北。北宋废。古县名。唐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西南、都安县东北。属述昆州。北宋熙宁时废。
北宋雍熙元年(984)析宜春县置,属袁州。治所在钤阳(今江西分宜县东南江口水库区)。《舆地纪胜》卷28袁州:分宜县,“《宜春志》云,以其地分自宜春,故曰分宜”。元属袁州路,明、清属宜春府。民国初属江西
春秋时吴都东门。即今江苏苏州城之相门。《吴地记》:“匠门又名干将门……阖闾使干将于此铸剑”,故名。后省称将门,音变而为匠门。现已拆除。
亦名北势滩。在今广西博白县西南流江中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博白县:“西南百里有北戍滩。咸通中,安南都护高骈募人平其险石,以通盘楫。”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西南。唐咸通中,安南都护高骈募人平其险石,以
即敖头。在今陕西石泉县东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宋元嘉十一年 (434),氐王杨难当陷汉中,宋将萧承之自襄阳 “缘道收兵,得千人,进据滶头”。即此。
①在今河南清丰县东南十八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6清丰县: 硝河 “水流无源,盈涸不时,两岸产硝,因名”②在今四川中江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 潼川府一》: 硝河 “在中江县西南。源出县西北,其水出硝”。
明成化中置,即今广西昭平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7昭平县 “龙平旧城” 条下: 昭平堡 “正德三年迁堡城于府江东岸,置守备司。万历四年置县,六年于岸旧址建城为治”。
高昌国置,在今新疆鄯善县。唐贞观十四年(640)于此置蒲昌县。高昌国置,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。唐贞观十四年(640年)置蒲昌县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