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洞庭湖

洞庭湖

①我国第二大淡水湖。在今湖南省北部、长江南岸。《山海经·海内东经》: “湘水出舜葬东南陬,西环之,入洞庭下。” 屈原 《离骚》: “邅吾道兮洞庭。” 关于洞庭湖的演变,长期以来地理学界、水利学界根据近百数十年来的湖面日渐填淤,普遍认为整个历史时期湖面都是在不断缩小,不同的是时快时慢而已。《历史地理》 创刊号载张修桂 《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》 一文中,根据历史文献资料,结合湖区地质、地貌、水文、考古调查和卫星照片,对洞庭湖演变的全过程进行了考察,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。他认为,在全新世初至公元3世纪,洞庭湖地区还是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地貌景观; 4世纪至19世纪中叶,处在沉降扩展时期,唐宋时已沦为 “周极八百里” 的湖泊景观; 19世纪中叶至今处于淤塞萎缩的过程中。整个洞庭湖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、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。

②即今江苏太湖。晋左思 《吴都赋》: “指包山而为期,集洞庭而淹留。” 《文选》 注引王逸曰: “太湖在秣陵东。湖中有包山,山中有如石室,俗谓洞庭。”


古称云梦。在湖南省北部,湖面跨岳阳、汨罗、湘阴、沅江、汉寿、华容、南具等县市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“洞庭之山……帝之二女居之。”《史记·吴起列传》:“昔三苗氏左洞庭,右彭蠡。”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楚,天下之彊国也,“南洞庭、苍梧”。《庄子·天运》:“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。”即此。因湖中洞庭山而得名。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,面积 2432.5 平方千米。为构造断陷而成,湖面海拔33米,最大水深23.5米,蓄水量155.44亿立方米。汇纳湘、资、沅、澧四水及新墙河、汨罗江,长江太平、松滋、藕池三口汛期泄入的洪水,调蓄后经城陵矶出口注入长江。历史上面积曾达 6000 平方千米,号称“八百里洞庭”。后由于湖盆泥沙淤积严重和人工围垦,已分割为东洞庭湖、南洞庭湖及万子湖、横岭湖、大通湖、目平湖等。由于湖泊容积日趋减少,大面积湖滩湿地成为候鸟越冬栖息地。已建有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盛产鱼、虾、芦苇,湘莲是洞庭湖特产。君山、岳阳楼是著名胜迹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辽山

    一名龙岗山。即今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东北三通背岭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玄菟郡高句骊县:“辽山,辽水所出,西南至辽队入大辽水。”古山名。即今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东北三通背岭,为辽水(小辽水)发源地。

  • 邻水县

    亦作潾水县。南朝梁大同三年(537)置,寄治邻州城(在今四川大竹县东南)。《寰宇记》卷138渠州邻水县:“因彼州(邻)水以名之。”隋开皇元年(581),“自州城移于岳池溪”(今四川邻水县北二十九里)。

  • 大崇恩福元寺

    在今北京市崇文区花市上四条。是元武宗海山于至大年间为其曾祖父母、祖父母及父母荐福祝釐而建,后世改名福恩观。

  • 十庙集

    即今安徽阜南县东南三十六里老观乡。《阜南县文物志》载:明末清初称十庙集。后因每年正月十五,百姓都在此观看彩灯,故改今名。

  • 营盘

    即今陕西柞水县西北营盘镇。清光绪 《皇朝中外一统舆图》: 孝义厅 (今柞水县) 西北有营盘。集镇名。在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东部、金沙江东侧。大具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820。纳西语称打鼓之,意为“大具

  • 济木萨

    即今新疆吉木萨尔县。清属阜康县。乾隆四十一年 (1776) 设济木萨县丞。光绪二十年(1894) 改名孚远城,二十八年置孚远县。1953年改为济木萨尔县。

  • 阳平镇

    ①金置,属宝鸡县。即今陕西宝鸡县东七十里阳平镇。②即今四川中江县西北阳平乡。清光绪《潼川府志》卷4:阳平镇“在县西北三十里。蜀汉后皆为重镇。明末毁于兵。宋文同《梓州中江新堤记》:‘西至于罗江,南至于阳

  • 牵水

    即今江西西部之袁河,为赣江支流。《水经·赣水注》: “牵水西出宜春县,牵水又东径吴平县,牵水又东径新淦县,而注于豫章水,湖汉及赣并称也。” 《清一统志·袁州府》: 袁江“古名南水,亦曰牵水,又曰渝水”

  • 夷山

    在今湖北宜昌县西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夷陵县故城“应劭曰:‘夷山在西北’。盖因山以名县也”。

  • 梅口寨

    北宋置,即今福建泰宁县西南梅口乡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8泰宁县: 梅口寨 “在县西梅口保。宋绍定五年,统领刘纯分忠武军于此,以镇罗源筋竹之寇。后废”。《宋史·兵志六》 福建路邵武军十砦有梅口砦。后为梅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