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淄水

淄水

①又名柴汶。即今山东新泰市西北之小汶河,西流至泰安市南大汶口入汶河。《左传》:昭公二十六年 (前516),“齐师围成。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”。杜注: “淄水出泰山梁父县西,北入汶。” 《水经·汶水注》: “汶水又南,左会淄水,水出泰山梁父县东……淄水又径梁父县故城南,淄水又西南径柴县故城北,世谓之柴汶矣。”

②又作菑水或甾水。即今山东中北部淄河。下游古今有变化。《尚书· 禹贡》 青州: “潍、淄其道。” 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泰山郡莱芜县: “原山,甾水所出,东至博昌 (今博兴县东南) 入泲。”《水经· 淄水注》: “淄水东北合时水入海。” 按《史记· 河渠书》: “于齐,则通菑、济之间。”其事当在战国时,则战国前淄水本单独入海。沟通菑、济之初,盖分菑入济,菑水正流仍当入海。《史记·夏本纪》 正义引 《括地志》: “淄州淄川县东北七十里原山,淄水所出。俗传云,禹理水功毕,土石黑,数里之中波若漆,故谓之淄水也。” 未知何时入济之流转盛,而入海之菑遂绝,至西汉后期犹然,此即 《汉书· 地理志》 所载状况。东汉又还复入海故道,即 《水经》、郦注所载。金、元以前大致走今小青河下游入海。金、元后又改入青水泊。清代以来清水泊淤塞,淄水改合小清河入海。


古水名。又作菑水。(1)《尚书·禹贡》青州:“潍、淄其道。”即今山东省淄河,惟下游多变迁。战国前此水单独入海。后沟通了淄、济,初则分淄入济,淄水正流仍当入海。后入济之流转盛,而入海之流遂绝。东汉又还复入海故道。金、元以前大致走今小清河下游入海,金、元以后又改入清水泊。清代以来清水泊淤塞,淄水改合小清河入海。(2)又名柴汶。上源即今山东省新泰市西北羊流河,西南流合今小汶河,又西流至泰安市南大汶口入汶河。《春秋》昭公二十六年(前516年):“齐师围成,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”,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平阴县

    ①秦置,属三川郡。治所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河南郡平阴县注引应劭曰:“在平城南,故曰平阴。”西汉属河南郡。三国魏黄初中改为河阴县。②隋大业二年(606)改榆山县置,属济北郡。治所即今山

  • 奇乾设治局

    1920年置,属黑龙江省。治所在今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东北奇乾乡。1921年改为奇乾县。1920年由奇雅河卡伦地方设置,治奇乾河(今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奇雅河)。1921年升县。

  • 卧龙石

    在今四川雅江县东八角楼乡之东。为川藏交通驿站之一。清乾隆 《卫藏通志》 卷4: “高日寺循海子而南,三十里穿大森林。下山十五里至卧龙石。有旅店,有塘铺。”

  • 临商观

    魏晋时置,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魏晋洛阳故城内。《寰宇记》 卷3引陆机 《洛阳记》 云: “临商、陵云等八观在宫之西,惟绝顶一观在东,是号曰九观。”魏晋时置,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魏晋洛阳故城内。晋陆机称洛

  • 解口

    又称解。春秋周地,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8洛阳县: “解城在故洛阳城西南。《战国策》 苏代谓向寿,公与楚解口地,封小令尹以杜阳,解口即两解城也。”

  • 三店

    又名三店塘。在今上海市松江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4松江府华亭县:三店“在府东南。嘉靖三十四年,官军击倭于吴江之平望,倭败走三店,官军复邀击,败之”。集镇名。(1)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北部。属三店街道

  • 乌充山

    即今云南开远市东之东山。明、清称乌充山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6临安府:乌充山“在阿迷州东一十五里。又名东山,尝有鸟飞集其上。其西有禄丰山, 又其西有蓬和山,三山相连,环抱州治”。

  • 枉山

    即枉人山,又名善德山。在今湖南常德市东南。《新唐书· 地理志》: 朗州武陵县有 “枉山”。

  • 富庶县

    辽开泰二年 (1013) 置,属大定府。治所在今辽宁建平县东。蒙古至元三年 (1266) 废。后复置,属大宁路。明初废。古县名。辽开泰二年(1013年)置,治今辽宁省建平县东公营子村,属大定府。蒙古至

  • 大嵰山

    在今山西榆次市东南。《水经·洞过水注》:“洞过泽南,涂水注之,水出阳邑东北大嵰山涂谷。”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