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阳国
西汉高帝十一年 (前196),立子友为淮阳王,为同姓九国之一。都陈县 (今河南淮阳县)。惠帝元年 (前194) 改为郡。此后或国、或郡。成帝元延末,辖境相当今河南淮阳、柘城、太康、扶沟、鹿邑等县地。东汉章和二年 (88) 改为陈国。
西汉高祖十一年(前196年)以陈、沛、颍川三郡置,治陈县(今河南淮阳县)。因在淮河之北,故名。为汉初同姓九国之一。惠帝后,时为郡时为国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淮阳、太康、扶沟、柘城、鹿邑等县地。东汉章和二年(88年)改为陈国。
西汉高帝十一年 (前196),立子友为淮阳王,为同姓九国之一。都陈县 (今河南淮阳县)。惠帝元年 (前194) 改为郡。此后或国、或郡。成帝元延末,辖境相当今河南淮阳、柘城、太康、扶沟、鹿邑等县地。东汉章和二年 (88) 改为陈国。
西汉高祖十一年(前196年)以陈、沛、颍川三郡置,治陈县(今河南淮阳县)。因在淮河之北,故名。为汉初同姓九国之一。惠帝后,时为郡时为国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淮阳、太康、扶沟、柘城、鹿邑等县地。东汉章和二年(88年)改为陈国。
①西汉置,属武都郡。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南。《宋书·氐胡传》:东晋太元八年(383),杨氐“求割天水之西县、武都之上禄为仇地郡”。后废。②隋大业三年改仓泉县置,为汉阳郡治。治所在今甘肃礼县西南西汉水东岸
明洪武二十年 (1387) 置,属平海卫。治所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莆禧。清康熙三年(1664) 废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置,治今福建省莆田市东南莆禧。属平海卫。清康熙三年(1664年)废。
北周保定二年(562)改会州置,在今甘肃靖远县。隋开皇元年(581)改为会宁镇。北周保定二年(562年)改会州置,即今甘肃省靖远县。隋开皇元年(581年)改置会宁镇,唐复为会州。
一名长乐关。即今河南信阳县西北五十一里长台关乡。明置巡司于此。附近有长台古渡。旧为信阳“八景之一”。集镇名。在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中北部。长台关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2800。南北朝称栎城,明代因有一自然
亦名武家穴镇。即今湖北武穴市。明置巡司。清设武黄同知驻此。民国设县佐。1953年广济县徙治于此。1987年改为武穴市。
明万历六年(1578)置,即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东南永甸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7辽东都司“长奠堡”条下:“东北五十里为永奠堡。”
北宋置,属东莞县。在今香港西大屿山岛上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9: 广州东莞县有 “海南、黄田、归德三盐栅”。《清一统志·广州府二》 “归德盐场” 条: “海南场在大奚山。今废。”北宋属东莞县,在今广东省
即今江西浮梁县东南湘湖镇。清同治 《江西全省舆图》 卷12: 浮梁县有 “湘湖街”。
又名红螺谷。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北二十五里。清初为乌兰察布盟会盟地。“乌兰察布”,蒙古意为“红色的谷口”。
明嘉靖七年 (1528)置土巡检司,属思恩军民府。治所在今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北都阳镇。清属思恩府。1916年废。明嘉靖七年(1528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。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