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歌赋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清河县

清河县

①三国魏置,为清河郡治。治所在今山东临清市东北。西晋为清河国治。北魏为清河郡治。北齐改贝丘县。

②隋开皇六年 (586) 改武城县置,属贝州。治所在今河北清河县城关乡西北十二里。唐咸通元年(860) 移治今清河县城关乡。北宋端拱元年 (988)移治永宁镇,淳化五年 (994) 复还治今清河县西城关乡。金属恩州。元属大名路。明属广平府。民国初属直隶大名道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1949年移今清河县 (葛仙庄)。

③南宋咸淳九年 (1273) 分淮阴县置,为清河军治。治所在清河口 (今江苏淮阴县西南)。元属淮安路,泰定元年 (1324) 河决城圯,迁治今淮阴县西南甘罗城。天历元年 (1328) 又以地僻水恶,再迁小清河西北,即今淮阴县西南旧县。明属淮安府,崇祯末复迁甘罗城。清初又迁淮阴县西南旧县。乾隆二十六年 (1761) 移治清江浦 (今淮阴市)。1914年改名淮阴县。


(1)古旧县名。南宋咸淳九年(1273年)析淮阴县西北界置,治今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东。为清河军治。元泰定元年(1324年)河决城圮,移治甘罗城(今淮安市西南,废黄河东岸)。天历元年(1328年)移治今淮安市淮阴区西南马头西北废黄河北岸。属淮安路。明崇祯末复治甘罗城。属淮安府。清初移还明代旧治。乾隆二十六年(1761年)移治运河南岸之清江浦,即今淮安市清河区。1914年因与直隶省(今河北省)清河县重名,改名淮阴县。(2)今县名。在河北省南部,东邻山东省。属邢台市。面积497平方千米。人口36.1万。辖6镇。县人民政府驻葛仙庄镇。秦置厝县,治今县西北,属钜鹿郡。西汉改为信成县;又置清阳县(治今清河县东南),为清河郡治。东汉清阳、信成两县并废。西晋复置清阳县,后废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年)于汉信成故城置清河郡及武城县。隋开皇六年(586年)置清河县,治今县西;改贝丘县为清阳县,治今清河县西北。唐永昌元年(689年)徙清阳县于今清河县西南,开元二十二年(734年)又徙于今县西旧城,与清河县同为贝州郭下两县。北宋端拱元年(988年)清河县徙治永宁镇,淳化五年(994年)迁今城关。熙宁四年(1071年)清阳县省入清河县。金、元属大名路。明、清属广平府。1913年属直隶省冀南道,次年属大名道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1949年属衡水专区,县人民政府迁今址。1952年属邢台专区,1958年属邯郸专区,同年并入南宫县。1961年复置清河县,属邢台专区(1968年改地区)。1993年划归邢台市。地处冀南平原区,地势平坦。东临卫运河,北界清凉江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小麦、玉米、谷子、棉花。工业有汽车配件、羊绒加工、合金刀具、摩托拉线等。京九铁路经此,308国道斜贯县境,有公路通邻县。古迹有鲧堤、汉王墓冢子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又作骈。春秋纪邑,后入齐。在今山东临朐县东南三十里。《春秋》: 庄公元年 (前693),“齐师迁纪郱、鄑、郚”。杜注: “齐欲灭纪,故徙其三邑之民而取其地。郱在东莞临朐县东南。” 西汉为瓶侯国。古邑名

  • 大荒沟抗日根据地

    在今吉林浑春市北九十里密江上游,根据地范围包括中岗子、三安、上中沟等十几个自然屯。1930年夏秋间,中共延和中心县委派人到大荒沟等地组建党组织,10月中共珲春县委设此。1932年成立了抗日武装,开展游

  • 青塘寨

    即今江西宁都县西南青塘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雩都县: 青塘寨“在县北百八十里。宋绍兴中,岳飞平收峒功成,以其地界三邑之冲,置寨于此。明朝亦设巡司”。万历十三年 (1585) 废。南宋绍兴中,岳飞以其地

  • 思忠砦

    北宋政和中置,属观州。治所在今广西东兰县境。宣和三年 (1121) 废。

  • 乐川

    即今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北恭城河,为漓江支流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7恭城县:乐川“在县西。自道州流入境,经县南,入平乐县界。《志》云:县北七十里有平川江,南流合乐川”。

  • 龙华场

    在今四川屏山县西北龙华镇。清乾隆《屏山县志》卷1:龙溪乡在“县西北八十里,有观音、龙华二场”。咸丰元年(1851)设平安营于此。

  • 鄂诺河

    亦作鄂嫩、敖嫩、俄侬。在清外蒙古车臣汗部北境。即今蒙古国肯特省流入俄罗斯境内的鄂嫩河。即“斡难河”。

  • 春秋陈邑。在今河南柘城县北。《元和志》 卷7宁陵县: “故柘城,在县南七十里。陈之株邑。”湖南省株洲市的简称。

  • 榕山

    亦名容山、容子山。在今四川合江县东南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 泸州: “嘉熙三年,筑合江之榕山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72合江县: 榕山在 “县南五里。山高秀,上有芙蓉池,即宋喜熙中筑城处也。俗亦名容子山”。

  • 武陵岭

    在今安徽祁门县西四十里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祁门县: “西四十里有武陵岭,元和中,令路旻凿石为盘道。” 宋淳熙 《新安志》 卷4祁门 《山阜》: 武陵岭 “在县西四十里。高三十五仞。周二十八里。始时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