湄洲屿
一名鯑山。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湄洲岛。宋时约六、七里,有田数十顷,可耕而食,鱼米饶足。明洪武初都指挥李彝奏迁内地,虚其岛。嘉靖末,总兵戚继光奏复。清季有游击守备、千把总驻此。岛西南天后宫为我国祭奠马祖之祖庙。
又称鯑山。即今福建省莆田市东南湄洲岛。宋时约六七里,有田数十顷,可耕而食,鱼米饶足。明洪武初都指挥李彝奏迁内地,虚其地。嘉靖末,总兵戚继光奏复。清季有游击守备千把总驻此。岛西南天后宫为我国祭奠妈祖之祖庙。
一名鯑山。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湄洲岛。宋时约六、七里,有田数十顷,可耕而食,鱼米饶足。明洪武初都指挥李彝奏迁内地,虚其岛。嘉靖末,总兵戚继光奏复。清季有游击守备、千把总驻此。岛西南天后宫为我国祭奠马祖之祖庙。
又称鯑山。即今福建省莆田市东南湄洲岛。宋时约六七里,有田数十顷,可耕而食,鱼米饶足。明洪武初都指挥李彝奏迁内地,虚其地。嘉靖末,总兵戚继光奏复。清季有游击守备千把总驻此。岛西南天后宫为我国祭奠妈祖之祖庙。
南朝宋元嘉二十九年(452)以武都流人置,为武都郡治。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西南武连镇南五里。大明二年(458)改为武功县。
即夏屋山。在今山西代县东北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 赵襄子元年 (前475),“北登夏屋”。《正义》 引 《括地志》 云: “夏屋山一名贾屋山,今名贾母山。在代州雁门县东北三十五里。”即“贾屋山”。
①在今河北唐县东北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唐县:灵源山“山溪环错”。上有灵源寺。②即今福建晋江市西南灵源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泉州府晋江县“紫帽山”条下:灵源山“上有灵泉,大旱不竭。一名太平山,以山
①西汉置,属东海郡。治所在今江苏东海县(牛山镇)西北罗庄古城北。东汉废。②东汉改东安侯国置,属琅邪国。治所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南三十里。西晋元康元年(291)废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)复置, 属莒州。移治
唐置,为党项羁縻府,属灵州都督府。其地当在今宁夏黄河两岸地。后废。
即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之梅江河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平茶洞长官司:“西有百岁山,哨溪出于其东,满溪出于其西,合流入买赛河。”
即今贵州大方县西落脚河。《清一统志·大定府》: 阁鸦江 “在府城西南。《府志》: 落淅水自毕节流经阁鸦驿,谓之阁鸦江”。
明洪武初置,属思州宣慰司。治所即今贵州从江县东南西山镇。后废。永乐元年(1403)复置,属贵州卫。后属黎平府。清废。明洪武初置,治今贵州省从江县东南西山。后废。永乐元年(1403年)复置。清又废。
三国吴改湖熟县置,属丹阳郡,主管屯田兼及民政。治所在湖熟县 (今江苏江宁县东南湖熟镇)。西晋太康元年 (280) 复为湖熟县。三国吴改湖熟县置,治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湖熟镇。西晋太康元年(280年)
在今陕西洋县城西三十里。今为洋县智果中学校舍。《清一统志·汉中府》: 智果寺 “在洋县西三十里。唐仪凤中建”。现存正殿为元至顺三年(1332) 僧人德珪所建,藏经楼为明万历十四年(1586) 所建。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