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 (濕) 坂山
亦作湿坂、湿冻岭。在今四川汶川县南漩口镇东北。《元和志》 卷32汶川县: 湿坂 “在县南一百三十七里。岭上树木森沈,常有水滴,未尝暂燥,故曰湿坂”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 江水 “至汶山故郡,乃广二百余步,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坂,江稍大矣”。
亦作湿坂、湿冻岭。在今四川汶川县南漩口镇东北。《元和志》 卷32汶川县: 湿坂 “在县南一百三十七里。岭上树木森沈,常有水滴,未尝暂燥,故曰湿坂”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 江水 “至汶山故郡,乃广二百余步,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坂,江稍大矣”。
一作苇驮坪。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89金州: “绍兴十六年和好成。割上津县鹘岭关外卓驮平为界。” 民国臧励龢 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》 讹为草驮坪。
清雍正六年(1728)置,属阿都副长官司。治所在今四川布拖县南拖觉镇。后废。
在今辽宁抚顺市浑河北岸高尔山前。《新唐书·薛仁贵传》: 显庆三年 (658),“诏副程名振经略辽东,破高丽于贵端城”。辽为贵德城。
北宋元丰初置,属宁德县。在今福建宁德市东三十里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)废。
在今河南渑池县西黄花村。唐仪凤二年(677)置,名紫桂宫。调露二年(680)改名避暑宫,永淳元年(682)改名芳桂宫,弘道元年(683)废。《旧唐书·韦机传》:永淳时,“高宗幸东都,至芳桂宫驿”。在今
隋开皇十六年(596)置,属辽州。治所在今山西左权县北。《元和志》卷13仪州辽山县:“因县西北辽山为名。”大业初属太原郡。唐武德三年(620)属辽州,移治今左权县。八年(625)为箕州治。先天元年(7
在今江苏金坛市西茅山之阳。《清 一统志·镇江府二》: 崇禧宫 “即陶隐居华阳下馆,唐贞观时建太平观,宋更今名”。
即今台湾省苗栗县北后龙溪。《清一统志·台湾府》:后垅溪“在彰化县北。发源于猫里山,西流至后垅港入海”。
①即今山西高平县西南十余里游仙山。《清一统志·泽州府》: 游仙山 “在高平县南十里”。北宋淳化年间在山上建游仙寺。②一名响山。即今安徽黄山市屯溪区西郊之狮子山。宋淳熙 《新安志》 卷4休宁县 《山阜》
在今福建长汀县城兆征路。原为汀州府历代府试之处,内有朱子祠、龙山书院。清咸丰七年 (1857) 改建。1904年为福建省立第七中学校舍。院内有古柏两株,据清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称: “福建汀州试院堂